——  贵州农业产业发展纪实 ——
桐梓县:欢欢喜喜采竹笋 热热闹闹庆丰收
来源:多彩贵州网 | 作者:gzdlbz | 发布时间: 2018-09-22 | 1358 次浏览 | 分享到:
    据了解,方竹主要生长在海拔1400米至2500米的高原山区,形呈四方,有棱有角,其笋不发于春而茂于秋,是吸大自然之灵气生长而成的稀有之物。近年来,桐梓县将方竹作为高海拔地区农民增收致富的一大支柱产业,通过人工造竹、原有竹林改造,形成了“山山有竹、四季产笋”的格局。
     当天采笋比赛主要有采笋和剥笋两个部分。在采笋比赛现场,随着裁判员的一声令下,参与采笋的50个村民选手背着背篓飞速冲向竹林,整个比赛现场气氛那叫一个热烈,比赛选手们争先恐后,个个身手敏捷。虽然天下着小雨,但丝毫不影响比赛选手施展绝技,短短十分钟,比赛选手们的背篼都装好了满满的一篼笋。
“采笋是有讲究的,手必须拿笋的中间,才能整体拔起来,这样采笋又快,重量还足。”来自黄莲乡湖南洞村的参赛选手刘清华告诉记者,他18岁开始“打笋子”,如今已有35年的采笋经验了。

  随后剥笋比赛中,是看谁剥得快、剥得多。参赛选手们左手掌笋,右手持刀,小刀在薄薄的笋衣上轻轻地一削,手指一卷尖端的笋皮,再反方向转上几圈,用力一提,一根根白白净净鲜嫩无比的笋子就出来了。记者看到,很多选手剥一根笋子,也就几秒钟时间,动作十分娴熟。
   “第一次过农民丰收节,非常高兴。”来自新站镇曾宪坤告诉记者,今年他五十多岁了,打笋剥竹已有30三十多年经验,这次参赛就当作和平常剥笋一样。曾宪坤还告诉记者说:“自家也有几亩竹林,但前几年竹笋价格不高,卖不了多少钱,这几年公路通了,政府也有政策支持,收笋的人也越来越多,价格也越来越高,自己的腰包也越来越鼓”。
据悉,桐梓县是“中国方竹笋之乡”,因其资源的丰富性、原生性和古老性,被称为“世界一绝,中国独有”,“笋中之王、竹类之冠”。2004年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方竹笋之乡”,2007年列为全国金佛山方竹标准示范区,2012年方竹笋通过有机食品认证,2014年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5年评为“全国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县”。桐梓县25个乡镇中有19个乡镇有方竹,总面积达55.8万亩,其中原生天然竹林20余万亩,连片千亩以上方竹林有8处,面积达16.8万亩;连片万亩以上的有3处,面积达8.6万亩;人工造竹35.8万多亩。全年产鲜笋3万吨以上。
  “方竹已成为了我们发家致富的好产业,而且今年的雨水特别好,方竹一定是个好收成。”九坝镇山堡村黎志科乐滋滋对记者说道,他家的笋子在二十多亩,每亩收成有五千斤,一斤有四到五块右左,今年预计有十二万的收入。
  “今年我家的方竹笋纯收入能有42000元左右。”九坝镇山堡村的令狐昌容告诉记者,他从小跟着父母学习采笋的技术,采笋虽然辛苦,特别是现在这个时间,要起早睡迟,风里来雨里去,但竹笋见效快、收益高,笋子成为了他们家的依靠,他与竹子已建立了一种特殊的情感。
 “方竹笋的肉质厚、嫩、脆,是一种非常不错的农产品。”桐梓县康利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罗凌云告诉记者,该公司是专门做方竹笋的,公司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动了桐梓县4000多笋农脱贫增收。
  如今,桐梓县已明确方竹为桐梓的“一县一业”,以“方竹引领、竹旅一体、多竹同台、助推脱贫”为总揽,农村“三变”为动力,不断改造方竹低效林,新造各类适宜竹种,从2017年起至2019年,建成以方竹为主的100万亩笋用竹基地,引进竹笋加工企业2家,年加工量3万吨以上;改扩建1家,年加工量5000吨以上。桐梓县一直以来,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依托桐梓境内生态和资源优势,把方竹产业作为推动农民群众增收致富重要举措,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据悉,今年上半年,桐梓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535元,增速10.2%,连续4年高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速。
    活动现场,还为23名获得遵义市“中国农民丰收奖”,49名获得桐梓“中国农民丰收奖”的获奖者颁发了奖牌;桐梓县农业投资有限公司还和桐梓县桐货出山公司签订了购销合作协议,桐梓县桐货出山公司和陶然居集团、贵州省上海商会分别签订了购销合作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