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农业产业发展纪实 ——
赤水“双领”绘就乡村产业新画卷
来源:贵州日报 | 作者:gzdlbz | 发布时间: 2018-10-12 | 1605 次浏览 | 分享到:

壮大“领头雁”队伍 建强“领头羊”产业

  今年3月,伴随着全省振兴农村经济的冲锋号,赤水市把农村基层党建作为“破题”关键,紧盯乡村人才空巢和产业空心“两空”问题,发起实施了以壮大“领头雁”队伍、建强“领头羊”产业为重点的“双领”工程,把乡村能人聚集起来、群众组织起来、资源整合起来、经营规范起来、效益提升起来。

  为构建起农村人才体系,赤水打破常规,在全市农村基层党组织中实施了“领头雁计划”,建立起农村职业经理人选聘机制,通过党员联、组织引、能人带等方式,将105名懂经营、善管理的外出务工经商人才吸纳到农村产业一线。

  农村职业经理人专职承担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工作,薪酬与经济效益直接挂钩,按贡献兑现报酬。

  同时,建立起乡村人才库。以农村种养殖专业户、产业带头人和致富能手为主,组建了92支农民讲师队,轮流到村到组开展农业技术宣讲,大力培养职业农民。

  “社区干部们经过培训迅速转型成了‘土专家’,再加上两名职业经理人的加入,大家干事创业的热情被点燃了。”严家社区党支部书记明祖成说道。

  按照“领头雁计划”的部署,明祖成兼职成为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的负责人。在他的带领下,社区建起了弃土场,开办了仓储物流公司。一年不到,社区就收入了980多万元。

  像文华街道严家社区一样,在大批农村人才的推动下,各乡镇、村居通过股份制合作和公司化运营,大力引导群众利用资金、资源或资产,与村集体共同组建起混合制经济实体。

  赤水,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正在上演。

  围绕“支部建在乡村产业上、党旗插在群众心坎上”的总体目标,葫市镇先后从农村致富能手中发展党员7人,发展党员致富带头人12人,由党员致富带头人担任村支部书记、副书记,通过“领头雁”和“能人强村兴村”效应,让集体有积累、群众有增收、产业有路径的步伐更加坚实。先后发展金钗石斛、高山生态冷水鱼、林下乌骨鸡等特色种养产业,实现了村村有集体经济项目,集体经济总积累达60万元,空壳村“脱壳率”达100%。

  “‘村企合一’不是村集体与经济组织的粗放合并,而是在党支部引导下,因地制宜地谋划好产业,目标是扩大市场效益、塑造产业品牌。”赤水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杨仕国说道。

  截至9月份,全市已新建、变更、重组村集体企业70家、合作社84个,发展石斛、商品竹林、花卉苗木、精品水果、食用菌等高效作物110.2万亩,培育乌骨鸡、生态鱼、高山猪等特色养殖产业产值达到1.3亿元,打造出“赤水竹编”“丙安红”“竹业鱼”“高洞青萝卜线”等多个极具地方特色的知名品牌。

  “集体经济效益好,群众分红少不了。”据复兴镇凯旋村党支部书记帅继平介绍,村里将集体经济不少于70%的股份面向群众公开募股,村民通过资金认股、资源入股、资产计股3种方式入股村级集体经济,按相应标准折计股份,统一颁发股权证书。

  去年凯旋村集体经济盈利65万元,除了向股东分红以外,村里还给年满70岁的200多名老人发放了近3万元红包,资助了7名贫困大学生。

  两河口镇黎明村也利用集体收益为全体村民购买了医疗保险,为全村19岁至59岁村民购买了养老保险。

  据统计,自“双领”工程实施以来,全市村级集体经济共整合了资金2335万元,征收或流转土地2659亩、山林10.4万亩,让1.1万户、3.8万名群众成为股东或社员,带动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在农村工作了12年的长沙镇高洞村党支部书记徐树明说:“我对村里产业发展最大的感受就是一个字——‘活’。人才队伍激活了,农业资源盘活了,群众日子快活了。”(贵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