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湖北罗田县城往南不过一公里处,远远便可望见一株栗树伫立路旁。栗树高逾10米,树冠幅近20米,立在树下,只见大树盘根似虬,深入岩缝,树冠遮天蔽日,亭亭如盖,夏日可容数百人纳凉。当地村民说,这株大栗树植于明代嘉靖年间,已有300多年的树龄。更让人惊喜的是,这株古栗树不仅生机旺盛,而且每年都开花结果,年产板栗50多公斤,殊为难得。
据统计,在有“中国板栗之乡”美誉的湖北省罗田县,目前尚存活的百年以上的古栗树仍有1000多株,遍布于罗田县的十几个乡镇。这些栗树年年开花结果,少则产果20~30公斤,多则40~50公斤。
世界板栗的基因库
罗田县人工栽种板栗的历史极为悠久。据史书记载,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地的先民已经种植板栗了。至明嘉靖年间,罗田人就已经在板栗栽种中运用嫁接技术,可见当时的板栗种植业已经初见规模。明清时期,罗田所产的板栗在湖广皖赣一代颇有名气,汉口兴隆的板栗买卖,其原料十之八九来自鄂东的罗田县。
罗田板栗不仅果大壳薄、肉脆味甜,而且外观金黄、色泽亮丽,并具有独特的桂花香味。罗田板栗的可溶糖含量和各类氨基酸总量远高于国家标准要求,优于其他地区的产品。果仁中富含蛋白质、脂肪、钙、磷、铁以及维生素A、B、C、B2等多种营养物质,所含蛋白质比大米高30%,脂肪比大米高20倍。
美国、日本、加拿大、意大利等国外板栗专家多次到罗田县进行考察和学术交流。国际板栗研究权威美国澳本大学洛顿教授在罗田考察后,惊呼罗田是“世界板栗的基因库”,是一个“天然的板栗王国”。
2007年,罗田板栗通过了国家质检总局的考核验收,正式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至此,罗田板栗获得了进入国内外市场的国家级名片。
小果实创造大产值
“乡乡镇镇有基地、村村组组有栗场、家家户户有栗园。”穿行在罗田县,记者感受了“中国板栗之乡”名不虚传。据了解,2008年,罗田全县板栗栽培总面积发展到7万公顷,板栗常年产量达到3万吨,居全国各县之首,板栗系列总产值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40%;全县人平板栗收入1000多元,板栗成为全县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点。
该县凤山镇丰衣坳村村民程仲林对记者说,去年全村种植了20公顷板栗园,年产板栗200吨,创收100多万元,其产值占到了全村总产值的40%以上。通过几十年的板栗种植,现在每家都盖起两三层的小楼。
为提高板栗的质量和产量,在质监部门的支持下,2008年罗田县对板栗罐头、板栗脯、板栗蜜饯等板栗产品深加工制定了5项省级地方标准,板栗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被纳入标准化管理轨道。目前,罗田板栗已经发展到了15个品种,其中“六月暴”、“大果中迟栗”、“羊毛栗”等8个主要品种被评为国家、省级优良品种。
罗田县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获准使用地理标志保护,仅仅是做大现代化板栗产业的开端,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监督管理和合理使用。今年5月,罗田县政府成立了由县质监局、经济局、科技局等10部门负责人及相关产品生产龙头企业负责人组成的罗田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委员会,公布了《罗田县地理标志保护管理办法》,该《办法》规定严禁外地产品冒充罗田地理标志产品,严禁仿造或者冒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用标志,一旦发现违法情况,将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吊销企业营业执照。
深加工创造高产值
2007年以前,罗田县有板栗加工厂181家,虽然企业数量众多,但是普遍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低,难以在市场竞争中取胜。2008年,在政府的扶持下,罗田县以县板栗食品厂为基础,联合全县181家加工企业,组建了罗田县板栗食品集团公司,形成了龙头企业优势。与此同时,该县还先后引进了山东绿润集团、辽宁君澳食品公司、天津新中大贸易公司等知名企业来罗田进行板栗产业开发,全县板栗年加工能力超过1.5万吨。
为了维护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品牌价值,近年来,罗田县将板栗开发逐步向精深加工方向推进,先后研究开发了食品、饮料、食用菌、化工4大系列10余个品种,开发出板栗酱、栗羊羹、板栗蜜饯、栗心巧克力、栗蘑、栗苞固型炭等多个新产品。其中绿润食品有限公司以罗田板栗为原料开发的新产品“开口笑”,已获得日本专利并大量出口日本,深受顾客青睐。
获得地理标志保护以后,罗田板栗连年出现脱销的良好市场态势。产品不仅在欧美、日本等20多个传统海外市场畅销,还逐步开拓了新市场。今年年初,韩国食品株式会社一次性向罗田县华丽食品有限公司下了千吨板栗的订单。这也是罗田板栗首次出口韩国。
罗田县有关负责人表示,到2010年,罗田县板栗基地面积将达18万公顷,年产优质板栗50万吨,产值超过10亿元,占到当地农业年产值的50%以上。板栗产业将异军突起,成为大别山革命老区人民奔小康的主导产业。(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