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农业产业发展纪实 ——
绥阳小关村:金银花枝俏
来源: | 作者:gzdlbz | 发布时间: 2018-11-08 | 769 次浏览 | 分享到:

  深秋时节,绥阳县小关乡小关村的金银花虽已过了收获的旺季,但一簇簇绿色花藤上仍还有不少黄白花朵渐次绽放,散发出缕缕清香。

  “金银花,金银花,金银花里有金银。”这是小关村里流行的顺口溜,无论老幼都知道。

  金银花这昔日长于山坡林间的中药材是如何在这个村扎下根来,形成产业的呢?

  “老板,今年你订购的金银花都到货了,明年的你打不打算提前订货?”田埂上,小关村簸箕台组村民唐仁明正在和客商谈生意。“我们村的金银花质量好,市场接受度高,有不少客商都提前一年先预订。”

  今年小关村的金银花品质好,每斤鲜花的市场收购价比去年涨了2元,达到7元多,唐仁明家7.5亩金银花卖出了4万多元的好价钱。小关村村民很早就发现了金银花的药用价值。“祖辈口口相传,这个花晒干后夏天泡水喝特别消暑。”  唐仁明回忆道。“我还是小孩的时候就跟着大人去采花。”不少村民发现金银花清热解毒的功效后,慢慢将其移栽到自家院子附近,便于采摘。

  改革开放后,金银花也逐渐走出村落,让更多人认识到了它的经济价值。“有的村民赶场天把晒干的金银花拿去卖,卖的价钱还可以,就琢磨着能不能多挖一些到地里种上。”唐仁明说。

  2006年,绥阳县委、县政府通过调研后,决定将金银花作为特色产业发展,并提出大面积种植金银花。小关村也是从这一年开始种植金银花。“几乎家家户户都种了,但是种植区域比较零散,面积也不大,因为每家每户种植技术有高有低,质量也参差不齐。”

  绥阳县于2011年制定并颁布实施了《灰毡毛忍冬栽培及采收加工技术规程》、《绥阳金银花》和《绥阳金银花茶》3个地方标准。

  由于政府引导得当,金银花产业发展持续向好,2013年,绥阳获批“中国金银花之乡”称号,同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并向欧盟公布,小关金银花山区特色农业示范区纳入全省“5个100工程”建设范围,小关乡银花村获得农业部颁发“一村一品”示范村称号。

  “那几年,我们实实在在尝到了种植金银花的甜头,村里也掀起了栽种金银花的热潮,村里几乎所有的土地都种上了金银花。”唐仁明说。

  然而,正当村民们满心欢喜地把“筹码”都押在金银花产业上时,火热的市场却开始出现走低,10元1斤的干花价格让村民不仅赚不了钱,甚至还亏本,昔日热闹的花田又安静下来,村民又开始外出务工,大片大片的金银花再次成为无人看管的野花。

  “来之前就知道小关是绥阳金银花的主产区,但是来了才发现,花期时段竟没有人采摘,还有村民要将地里的金银花藤铲掉,看着都让人心痛。”2015年3月,小关乡党委书记陈远胜刚到乡里就职,来到小关村后,眼前的一幕幕让他疑惑又感伤。

  “这么好的产业基础,金银花产业必须重新抓起来。”陈远胜下定决心。同年,小关乡开始提出改进加工工艺,让金银花从单一的种植走向加工、包装、销售等多元化的发展。

  这让小关村再次迎来了发展的机遇,1.6万亩的金银花也焕发新生。

  随后的三年,小关的金银花产业不断发展。今年,小关村1109户村民中有95%以上的人从事金银花工作,1.6万亩金银花通过精耕细作,年产金银花干花400吨,产值逾3000余万元。

  种植规模上来了,加工工艺也随着跟进。

  “以前村里人加工金银花只能用传统的方法,太阳晒、煤火烤、硫黄熏,但是这些方法加工出来的成品金银花不仅质量不好,数量也上不去。”绥阳县农牧局副局长、县银花办主任何华告诉记者。

  想要跟上发展,就得不断创新。

  在乡政府引导下,5家金银花加工厂拔地而起,每到收获季,加工厂全部24小时开工,各式各样的杀青烘干机械转个不停,工人加班加点对新采收的鲜花进行杀青等处理,一条龙的生产模式让金银花在该村实现种植、收购、加工、销售一体化。

  金银花种植技术的提质和金银花加工水平的升级,让小关金银花品质更好,市场认可度明显增强。2017年,许多湖南客商慕名而来收购小关金银花,而今年,小关金银花已经闯进了四川、广州、广西等地市场。

  “小关村就是绥阳金银花产业发展的缩影。”何华说。

  走出小关村,这一朵朵从大山而来的金银花已经走上了更广阔的市场。该县与省科技厅、贵州百灵集团、遵义医学院等科研院校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拟研发以金银花为原料的食品饮料、日化产品等70多个项目。目前,主要开发的产品有金银花花茶、金银花红茶、金银花叶茶、金银花绿茶、金银花五彩花茶、金银花鸡蛋糕等20多个品种。绥阳县10.5万亩的金银花今年产干花1800吨,总产值约1.4亿元。

  金银花实实在在变成了群众的致富花,大家爱花种花,在金银花里淘出了真金白银。

作者: 编辑:即时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