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排水龙头,对着一把把韭黄的根部,“哗啦啦”冲刷,水花四溅。
6月20日,普定县化处镇焦家村韭黄清洗车间。正在操作的工人,都是焦家村的村民。今年60岁的王庆芬,就是其中之一。
“只要有钱赚,不觉得累。”照顾孙子起居、上学之余,一有空闲,她就到村里的韭黄清洗车间来务工,工资计件,每斤6角钱。每月1000多元的收入,让她开心不已。
2018年以来,贵州普定县推行“公司+合作社(村级公司)+农户”组织形式,瞄准市场和自身优势,短短时间,开辟韭黄基地10万亩,摇身成为全国最大的韭黄种植、销售基地。产业的发展,也带动农村经济、生活面貌,发生了深刻改变。
韭黄“成金”——
产值可达8亿元
韭黄,也称“韭芽”,就是隔绝光线生长的嫩韭菜了,呈金黄色。烹调后,入口鲜、嫩、甘、脆。
普定有着160多年的韭黄种植历史,最早规模种植韭黄的是白旗村。2014年,“白旗韭黄”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在省委提出“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大背景下,普定县决心把韭黄打造成“一县一业”主导产业,规划创建水母河流域一线,韭黄特色蔬菜产业园,辐射茶山、荷海,带动村级公司、产业融合、农民增收的“一线一园二辐射三带动”种植区,引领全县12个乡镇种植韭黄10万亩以上。
焦家村正处于“化处镇水母河流域农业产业示范园”的核心区,园区还包括水母、白果两个村,共种植韭黄面积1万多亩。
“韭黄播种一次,可采收5年,每年可割2道,亩产值是以前种苞谷时的七八倍。”焦家村村支书张振刚介绍,种植韭黄有两大好处:一是采收期长,采收时间灵活可控;二是不怕暴雨、冰雹等自然灾害。
“有的地方,种植的韭黄是捂黄的,我们的是长出来的,根茎更加肥厚,叶片更加嫩脆,口感更为香甜。”
据介绍,普定县10万亩韭黄全部丰产,预计产量达2亿公斤,产值可达8亿光。目前,可采收面积3万亩,解决2万人就业,惠及贫困户2500余户,贫困人口1万余人。
产业“起飞”——
优质韭黄 供不应求
“先期做了市场调查的,气候原因,其他主产区,这个季节无法产出韭黄。我们的产品,放到市场上是供不应求。”
前来采购韭黄的老板王玉红,跟园区签订了90万斤的韭黄销售协议。为了优先拿到货源,他干脆在村里就近办起了韭黄清洗车间,并自建冷库。韭黄一出土,清洗干净,就能马上打包放进冷库,等待随时发货。带泥韭黄1.8元每斤,运到浙江、广州等地,批发价至少五六元钱一斤。
为推动产业快速发展,普定县以普润实业公司为龙头,乡镇设子公司,每村立合作社(分公司),构建起县乡村三级公司运营机制。
农户合作抓生产,龙头企业闯市场。普定县普润实业公司带领下,旗下企业和经营主体主动出击,积极抢抓东西部帮扶协作机遇,拓宽青岛、深圳、广州等主要目标市场,加强“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建立起线上线下一体的销售平台,进行组团式营销推广,走出了韭黄产品产得好、卖得掉、见效快的新路子。目前,普定已与浙江兴隆集团、广东万达丰、粤旺集团等企业签署了销售协议,合同供货总量达每天150吨。
“韭黄,历来是蔬菜中的奢侈品,记得小时候,要过年才能吃到。高品质的韭黄,在大城市的商超,现在能卖25至30元一斤。”普定县普润实业公司副总经理杨军表示,普定的气候、土壤、技术基础决定了,这里是出产高品质韭黄的绝佳之地。 据悉,普定县正在规划建设韭黄研究中心、韭黄大数据中心、韭黄交易中心等特色产业研发中心,进一步提质增效,加强生产调度,实现统一管理。并将制定韭黄品质分级标准,为普定韭黄标准化生产提供保证。
青壮“回巢”——
职业农民 未来可期
“工资与外出打工比,不算高,但是能照顾到家中老小。”43岁的高克刚,家中有85岁的老母亲,在读初中的二儿子。
高克刚于2017年回到焦家村,十七八岁出门打工,他没有想到,有一天还能在家门口找到工作,干一番事业。2年时间,高克刚已成长为焦家村韭黄种植的“行家里手”,担任500亩韭黄田的管理“小组长”,每月工资3000多元。工作内容,包括安排工人除草、培土、割青,检查农作物长势等。
据了解,“小组长”之间还互相“较劲”,看谁负责的田产量高、产出的韭黄品质好,悄悄做实验,改进生产种植的细节。比如,软化筒留几个出气筒,割青时桩留多长,怎么控制土壤水份等。年底,公司对大家有考核。
“割青的刀,必须锋利,不能钝、生锈,否则影响韭黄出芽质量;种植韭菜株的田垄,必须达到一定高度……”谈起韭黄种植,高克刚也有自己的一套经验。
在“化处镇水母河流域农业产业示范园”,像高克刚这样的小组长,有30多个,都是村集体公司从村民中挑选出来,一手培养起来的本土“技术骨干”。另外,受韭黄产业带动,返乡“青壮年”,占园区总务工人数比例约20%。
乡村“新生”——
经济、精神双脱贫
2年前,听说要流转土地,发展韭黄产业。焦家村的贫困户王昌鹏,连连摆手。“田土转出去,我们咋生活?”
如今,依托韭黄产业,王昌鹏一家三口,实现了多年的脱贫愿望。田地流转给村集体公司,每年有1600元租金,年底还有分红;夫妻俩在园区务工,每月工资加起来有3800元。
见到村支书张振刚,王昌鹏主动追上来感谢。“多亏你们当初三番五次来劝,才有现在的好生活。”
说起村里的变化,张振刚深有感触。他说,2018年全村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9536元,差不多是2014年的两倍;240户贫困户中的234户顺利脱贫,脱贫率达97.5%。
以前村民到镇上赶集,是背着粮食去换钱,如今主要是去买水果等回来。以前很多人没事做,整天游手好闲或者打麻将,现在大都在园区务工赚钱,农村风气大有转变。“连矛盾纠纷都变少了。”
走进焦家村,到处是成片的韭黄,成群的务工人员,四通八达的机耕道,两三层高的楼房……“生活完全变了样。”(本网记者 李远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