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农业产业发展纪实 ——
《大扶贫一线手记》第三部(七)
来源: | 作者:gzdlbz | 发布时间: 2019-08-20 | 1793 次浏览 | 分享到:

文/张兴 摄影/卡西


  8月9日下午,进了关岭自治县新铺镇卧龙村。

  直射的阳光灼人。这里是典型的山峡地貌,陡陡的山顶、山腰,直到谷底,见不着一块大点的平坦地形。

  和同行的人就着村名拉开了话,其实就想解解在炎炎烈日下行走山道的闷:“都说关岭县名取自关羽之子曾在这战斗的传说,又叫关索岭。你这卧龙村是不是也同卧龙先生诸葛亮有关呀?有什么精彩故事,讲讲让我们提提精神!”

  卧龙村村支书赵胜学想了想,脸上露出笑容:“这我倒真没有怎么考证。可卧龙村现在风光的是牛不是龙,有关牛的故事倒不少。”

  没待他继续讲,路边“一幅画”就做了佐证。

  齐人高的皇竹草地里,两个四十岁上下的男女农民,正在汗流颊背地割草打捆。男的叫陈永辉,家里原来是贫困户。

  都是黝黑皮肤,都是瘦小身形,都一边答话一边不愿放下手中活路。他们说,这皇竹草就是养牛的上好牧草,为合作社割草,一个人一天可收入150元上下。而且草割过了,一年可以再生四、五茬,一直能割到11月份。仅割草一项,算下来年收入有6万多元。“这当然比种苞谷强到哪里去了!”陈永辉擦把汗,还带点幽默抒发自己心情:“必经加油干,这一大片地的草在等着我们!有一分代价才有一分收获,干活苦干活累但我们都有干劲!”种草,已让陈永辉家脱了贫。


  镇长罗斌说,像这样的人家户,在新铺镇为数不少。关岭牛的养殖在这里有几百年传统,可过去牧草靠天然野生,养牛的农民总为冬天缺草困顿。没办法,只得到处放火,促新草生长,有点像“刀耕火种”。县里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明确把发展“关岭牛”作为主导产业,全镇干部群众应声而动。2017年,开始试种皇竹草,集中圈养“关岭牛”。向荒山要地,养“关岭牛”找钱,成了很合农民心愿的号召。付出试种不成功和死了几十头牛的代价后,终于在2018年大面积推开。时下,全镇皇竹草种植面积46000亩;农民专业合作社订单式养牛7000多头。养牛不愁销路,种草除本镇消化,每年还向县里供应5万吨,与邻近乡镇签约供草5万吨。

  “选择种草和养牛,给新铺镇老百姓找到了一条因地制宜的脱贫致富道路。”罗斌和镇政法委书记、卧龙村脱贫攻坚指挥长李彬有详实的数据,应证他们的结论。

  新铺镇5009户,21368人,同种草养牛产生相关联系的占70%左右。

  50至80人在养殖合作社长期务工,月收入3000元以上。

  300至500人为合作社临时性、季节性打工,日收入80至120元不等。

  更多的人通过流转土地,享受地租收入,最高可达4000多元。

  运输、加工等行业相应红火,也给农民带来实惠和收益。

  2016年,全镇人均收入6986元;2017年,7797元;2018年,8608元。数字不会说话,但用它们勾画“关岭牛”让关岭“牛”起来的轨迹,或许更有说服力。

  沿着一条几公里长坑坑洼洼的路,我们去了卧龙村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这道路让人感到有些诧异:不是通户路都

  建成90%以上了,怎么还有这么差的通村路?镇、村干部赶忙解释,这里同时也是附近高铁的一条施工便道,铁路工程还没完全收尾,所以留了这么个遗憾,不过路马上就要开始整修了。不知哪位村干部,大概怕我们扫了兴,补充了一句:“别看路烂了些,可养殖场不烂哦!”


  养殖场是几座串起来的大棚,养着102头牛。除了“关岭牛”外,还有一些“洋牛”安格斯、西门答尔。相较之下,“关岭牛”体形小些,新引进的安格斯牛,就是按县里统一要求,用来改良品种的。

  够高大上了吧!可在这养殖场里常年务工的主力,都是贫困户。

  罗斌和李彬介绍,按照县里统一部署,镇上推行牛的贫困户领养制度。签定协议后,贫困户免费领养“关岭牛”,镇里组织技术团队服务上门,约定售后分成。许多贫困户靠勤劳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把这“无本生意”做活了,而且越做越大。

  岭丰村合作社养殖场有牛240头,41户贫困户领养出去4、50头。有的养牛户无地种草,合作社索性划出一片草地由他管理,不愁草和牛的来源,村里一下子出现了养着4、5头牛的贫困户。

  陪我们走访的关岭县扶贫办副主任、挂职干部文静说,发展“关岭牛”产业是全县布的一盘棋,新铺镇就是其中一颗棋子。“我们县管着‘牛’事的‘官’不少,索性叫几个‘牛官’与你们一聚?”


  关岭牛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张发友说话带笑,可句句透着认真:“县委书记、县长就是县里最大的‘牛官’,是领导小组组长,办公室保证专班专人办事。除了‘牛办’,县里还有草地中心,负责统筹种草;牛产业协会,规范行业标准;牛投公司,协调引领各乡镇办平台公司。这么多人来下一盘棋,胜算大哪是当然的!”

  草地中心、牛投公司?见我们神情诧异,张发友说:“不忙,他们都有发言时间。”他要抓紧给我们普及一下“关岭牛”的知识。

  关岭养牛历史悠久。“关岭牛”是国家级重点保护的78个地方畜禽品种之一,位列省内“四大黄牛”之首,被纳入《中国畜禽品种志》。2016年,成功申报“关岭黄牛”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关岭牛”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

  关岭花江牛市1644年开市,已穿越过370多年历史烟雨。上世纪八十年代被国家商业部命名,在“全国四大牛市”中占据一席。那时,天天有牛上市交易,吸引20多个省区客商,创下过每年外销15万头的纪录。


  张发友如数家珍:“‘关岭牛’真是关岭的一个宝,脱贫攻坚带来了把这个产业做大做强的机遇。我们的责任,就是把这个机遇牢牢抓在手里,要做就做个样子出来。”他说,这是近几年全县上下越来越趋同的共识。事实也说明,抓种草养牛,在关岭既合天时,也合地利,更合人心。关岭山高坡大,石漠化严重、季节性缺水,但气候条件海拔度却很适合皇竹草等生长,农民既有养牛习惯又有通过养牛致富的热情,更重要的是“关岭牛”是我们手中的一块牌子。几者合一,就成为发展产业的动力。

  不过,共识要成为行动,离不开科学与谨慎,实事求是,循序推进,仅仅有热情和激情都是不够的。

  发展“关岭牛”,关岭县有个“三年振兴计划”。张发友解读,第一个三年,那就是夯实基础。三年下来,全县存栏牛18万头,产值2.9亿元,带动贫困户5316户,利益覆盖1万多人。“说实话,大规模的效益还没有产生,但直接效益人人可见。”种草养牛,带动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建筑行业、运输业,培养出一批专业户,改善了环境,推进了水土涵养。一些经营“关岭牛”的饮食企业“墙里开花墙外红”,初步在外地斩获名声。

  “80后”黄定恒是关岭永宁镇人,从华东理工大学毕业后,决定转行餐饮,将“关岭牛”等贵州农特产品引入上海,助力黔货出山。他经营的品牌“黔岭牛庄”“小牛有约”已在上海办起五家分店,而且还有继续扩容的设想。“关岭牛”火了上海餐桌,对关岭的干部群众都是佳音。“关岭牛”铭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全省拥有8家煮意煌牛门店,2018年销售“关岭牛”600头。本土企业花江蓝天白云公司,2019年在贵阳未来方舟开设“关岭牛”火锅店,日营业额上万元,计划在花果园开设第二家分店。


  “这才是迈出第一步。”张发友认为,“关岭牛”振兴已经迈入第二阶段:提质增量,扩大规模。让种草和养牛生产、加工、销售几个环节完美形成“一条龙”。为什么要引进6000头安格斯能繁母牛,意在改良“关岭牛”品种。为什么直接面向味千拉面、上海左庭右院、黔岭牛庄火锅店、盒马鲜生等国内知名餐饮品牌建立养殖小区,并同省内外9家高职院校签订精准扶贫产销合作协议,目的就是让“关岭牛”从“养得好”向“卖得好”转变。为什么组建“关岭牛”技术指导服务专家团,把服务直接送进养殖场,就是为了强化“关岭牛”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

  “草地中心”全称叫草地畜牧业发展中心。主任罗杰认为,种草和养牛配套发展,“关岭牛”的“牛”起来才有坚实后劲。荒山整治种草、调整种植结构种草、围绕重点养牛乡镇养牛场附近种草,让干部群众都尝到了甜头。今年,全县种草面积计划扩大2至3万亩,届时又能带动近万农户。

  关岭牛投资集团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简称“牛投公司”,开始我们听成了“牛头公司”。总经理郭国强一笑:“叫牛头公司也不错,发展‘关岭牛’产业,我们真是家地地道道的龙头企业。”县里筹资3亿多元,就是要通过公司、合作社、村集体和农户的合力,把家庭牧场、农村散养户集中起来,兴办养殖密集小区,走小规模、大群体路子,“关岭牛”“牛起来”的路才会越走越快。

  张发友说,把前两步走好了,第三步就是“关岭牛”大发展。他心里有个小小的忧虑,把大型加工企业在县里办起来,全县养牛的数量满足不了生产规模要求怎么办?很快,他又自己否定了自己,“不怕,发展能解决一切问题。”

  一幕幕生动场景,一个个鲜活人物,让“关岭牛”“牛”起来变得活灵活现。我们不禁想起县委书记黄波一再希望我们来看看“关岭牛”的话语。这位县委书记是想让我们在动态中去了解干部群众在脱贫攻坚中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的初心、意志、激情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