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农业产业发展纪实 ——
地理标志制度与区域特色产业发展政策选择建议

贵州省地理标志研究中心

 

总体框架是:建立统筹地理标志工作的平台,推动建立区域性特色资源开发利用数据库,发挥农民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基层社会组织的主体作用,指导确定地理标志申报主体,政府推动制定地方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全面推进特色产品地理标志申报与实施,建立地理标志与其它关联性认证的紧密结合统筹兼制度,建立地理标志特色产业专项资金,推动地理标志产品产业化发展,实施和推广地理标志产品产业化示范区建设,建立特色产业各行人才战略,规划省市县特色产业发展,推进地理标志立法,出台省市县地理标志产品与产业化发展管理办法,建立特色经济可持续发展体系。具体来讲,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一、 建立统筹地理标志工作平台

密切政府各职能部门合作,整合资源,推进特色产品地理标志注册申请与保护实施。包括:省市知识产权局支持特色产品地理标志战略制定以及相关涉外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省市农委市场部门支持特色产品地方标准制定以及初级特色产品地理标志申报实施;省市商品进出口检验检疫局支持进出口企业申报特色产品地理标志及保护实施;省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标准化处与法规处支持特色产品地方标准制定以及地理标志保护实施;省市工商局支持特色产品证明商标注册申请与保护实施;省市文化部门支持全省特色产品关联人文因素的调查。同时,以省市为单元,成立地理标志工作领导小组,协调省市县三级地理标志工作,协调针对职能部门资源分割交叉现状的整合,包括生产领域(农业系统)、加工领域(质监系统)、流通领域(工商系统)、贸易领域(进出口系统)、企业领域(经贸系统)、科研领域(科技系统)、人文背景(文化厅、民委等)。如贵州省目前利用省政府知识产权办公会议制度办公室为统筹平台。成功实施不同职能部门联合普查特色产业地理标志保护,在全省发布地理标志保护名录,地理标志工作领导小组协调的成员单位每年设定指标推进地理标志申报和产业化启动工作,整合各部门职能,推进地理标志产品的特色产业发展。

二、 整合特色资源数据库

包括:特色资源数据库平台和特色产业信息化平台,特色资源数据库平台(如资源、数量、质量、宣传等)由七大类统筹,粮油类,果蔬类,畜禽类,传统食品,茶类,酒类,中药类(针对西南山区的资源背景特点,重点关注茶类和中药材),地方特色资源开发利用地理电子地图。如无公害基地管理下的地方绿色产品、有机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平台信息推荐等,在其基础上,挖掘特色产业价值链平台。同时,联合实施地理标志特色产业化信息化平台,包括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质监系统认证)、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业部认证)、证明商标(国家工商局认证),统筹上述地理标志三系统的特色产品纵深推进与农委(源头)、进出口部门(终端出口)相结合的大平台建设。紧密结合当前社会最为关心的食品生产安全信息与食品管理安全信息,跟进食品安全的全程化管理。具体做法:建立食特色产业安全信息的可溯源制度(即规模性食品生产与销售的终端查询制度),建立特色产业安全信息的评估制度,建立特色产业风险隐患的控制分析制度,突发性事件与重大事件的处理机制等。

三、 突出基层社会组织功能

发挥农民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基层社会组织的主体作用,指导确定地理标志申报主体,政府推动制定地方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工作,全面推进特色产品地理标志申报与实施。在“地理标志产品质量技术要求”的基础上,转化为特色产业发展的标准体系,对于上升为国家标准的,给予特殊性奖励。基于当前许多地方在经济发展中常常出现政府与民争利的情况,在地理标志产品申报过程中,严格实施监督主体与实施主体的分离,防止运动员与裁判员合一的局面,这方面的工作按照按地理标志管理办法,建立以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地理标志产品申报与实施,总体来说,政府做好管理者就行,对于公司为主体申报的一定要严格把关。从历史上看,基层社会组织在贵州农村社会发展建设中始终起着作要作用,农村地区大多数公共工程建设、公共产品提供、基层社会治理、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秩序建设等,大到政府工程如修建驿道、挖河筑坝,小到村落日常生活、社会发展等都离不开基层社会组织。发挥基层社会组织的主体性作用,在另一个层面也激发山区农村的发展活力。

四、 全面推进地理标志产品申报实施

做好地理标志工作的实施准备,好、快、多、省地推动特色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发挥专家优势和力量开展地理标志工作,做好地理标志申请注册的咨询与指导;建立地理标志工作的激励机制,推动一般特色产品的地理标志注册申请,推动重点地理标志产品的突破实施,鼓励地方政府与企业积极介入地理标志工作;抓好重点地理标志产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工作,发挥地理标志知识产权制度的职能潜力。尤其是建立地理标志与其它相关联的认证统筹制度主要是建立技术支撑体系(软技术层面),包括特色产品安全的四个认证与管理建设。无公害食品的认证与推进实施,绿色食品的认证与推进实施,有机食品的认证与推进实施,地理标志产品的认证与实施;特色产品安全密切相关的4P建设。集中养殖和种植的规范化技术(GAP),食品卫生操作规范(SSOP),食品危害控制(HACCP),食品安全(GMP)。在此基础上,建立食品安全检测与执法的联网管理。食品质量监测(食品添加剂监督与规范),标准化管理(企业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国家标准),食品安全认证机构管理。与此同时,设立省市级特色产业地理标志专项资金,资助地理标志与特色产业发展。包括:地理标志专项资金列入省财政年度计划,根据拟定实施的地理标志产品,省市地理标志工作领导小组合理预算专项费用,对资金使用过程进行严格监督,对工作开展内容目标进行年度上报;地理标志专项资金的资助内容包括: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专项调查、地方标准制定、行业标准制定、企业标准制定、地理标志产品环境监测、地理标志产品注册申请、地理标志产品品牌打造、地理标志保护实施、地理标志产品及其产业发展研究等;地理标志专项资金由省市政府知识产权办公会议制度办公室统筹管理。

五、促进地理标志产品产业化发展

抓好地理标志的产业化发展工作,将地理标志与特色产业作为区域特色经济发展规划的重点,打造地方特色经济。具体内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成立地理标志工作小组,将特色产品的地理标志保护列入地方经济重点工作,推动特色产品的地理标志保护注册申请与实施;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以特色产品的地理标志保护工作为起点,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打造农业产业品牌,带动农业产业发展,促进“三农工作”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工作建设。推进和指导全省地理标志与特色产业发展。具体内容:特色产品的地理标志保护工作有重点、有批次、有计划的实施,培育优质地理标志产品,推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建立省市政府知识产权办公会议制度办公室统筹相关部门,条理化各方面意见,制定省市级《地理标志管理办法》,为地理标志工作保驾护航,对省市的地理标志管理办法进行战略性安排和指导;各级地方政府配合地理标志专项工作,在省市知识产权局以及专家的支持下,汇同地方政府部门加快出台地方《地理标志管理的实施办法》,推动地方特色经济发展。 

六、 推进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地方立法

进行地理标志制度宣传工作与人才培养工作,促进特色业快速发展,需要推进地理标志地方立法。地理标志工作领导小组有计划和有统筹的安排地理标志宣传,增强特色产品申报地理标志的规范,增强各级政府、企业、农户对地理标志工作的认识,为地理标志工作的进一步实施打好基础。省市知识产权局统筹做好地理标志宣传工作,增强各地方政府、企业、协会对地理标志工作实施的了解,做好地理标志产品的申报准备;有计划的举办培训班,采取通俗易懂的形式和生动活泼的实例,切实提高特色产品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地理标志保护意识,普及特色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有关知识;定期以简讯或简报的方式向相关部门通报地理标志工作信息和动态,及时调整地理标志工作的政策细节;为特色产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加快培养地理标志方面的专业人才,从当前现状分析来看,地理标志专业人才良少,这影响了地理标志制度的实施,从另一个层面讲,有效运用地理标志保护制度,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发利用传统特色资源,实现资源利益最大化,打造特色经济体系的重要制度保障和有效途径。但由于特色产品资源的占有人、生产者、经营者以及有关政府管理部门包括各级领导干部对地理标志制度的功能、作用和意义都缺乏正确的认识。因此地理标志管理工作尽管近年来有所发展,但并未形成全社会的共识,也未充分发挥其制度功能作用。为切实提高全社会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地理标志保护意识,有必要通过建立地理标志信息平台、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等方式,加大地理标志基础知识宣传普及和人才培养力度。同进,根据省市不同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的需要,制定相应地理标志保护办法或条例;根据《商标法》、《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相关内容规定,结合《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农业法》,结合特色产业发展需要以及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开展多种形式的地方立法,具体主要形式包括: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条例或办法,县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条例或办法,州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条例或办法,省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条例或办法等。

七、 建立地理标志与特色产业发展示范基地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不同类型的地理标志产品建立特色产业发展基地,在基地内结合地理标志制度制定相关保护办法,包括从制定产品原料到质量标准、包装标识(包装上需明确标注“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字样)等配套技术规程,总结经验,结合西南山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推广特色产品应用地理标志制度。实施地理标志产品特色产业发展集群战略。结合省市特色产业发展情况,规划省市特色产品相应的产业集群发展战略,该战略包括:特色产业发展布局、特色产业链形成、企业集聚与发展、资源集聚与配置、经济集聚与增长、产业集聚与评估、特色产业群与特色经济圈等。结合地理标志制度资源,建立西南山区地理标志产品完善的保护体系,包括法规标准体系、质量控制体系、检测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等。促进地理标志产品出口,利用国际惯例保护本国的传统特色优势产品,使地理标志产品在国内外获得声誉和保护。建立与地理标志相配套的财税政策和产业,对地理标志保护的产品给予更多的倾斜和支持。体现地理标志的公权性质,形成由政府主导,产业部门和行业协会自律,监管部门监督,行政保护司法保护并存的制度模式。注意协调地理标志与其他知识产权保护形式的关系,从不同角度保护地理标志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