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发耀,男,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贵州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贵州省地理标志研究中心主任,贵州省地理标志研究会会长,中国民族地区环境资源保护研究所兼职研究员,西南政法大学兼职研究员,贵州省委宣传部2010年“四个一批”理论人才,贵州省苗学会副秘书长,2017年中国农业品牌建设“十大个人贡献奖”获得者,2018年入选中国地理标志扶贫英雄榜人物,2018年主编贵州省地理标志产业发展报告获全国皮书一等奖,2019年进入贵州品牌指数平台首批智库专家。

李发耀,男,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贵州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贵州省地理标志研究中心主任,贵州省地理标志研究会会长,中国民族地区环境资源保护研究所兼职研究员,西南政法大学兼职研究员,贵州省委宣传部2010年“四个一批”理论人才,贵州省苗学会副秘书长,2017年中国农业品牌建设“十大个人贡献奖”获得者,2018年入选中国地理标志扶贫英雄榜人物,2018年主编贵州省地理标志产业发展报告获全国皮书一等奖,2019年进入贵州品牌指数平台首批智库专家。
主要研究专长:民族地区社会经济与社区可持续发展,公共区域品牌建设,传统知识保护,地理标志保护,绿色有机保护,地方标准体系制定,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等。
出版专著《多维视野与的传统知识保护机制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贵州:传统学术思想世界重访》(第二作者,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主编《生态档案:跨越时空的生态历史记忆》(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年),《反贫困的历史征程:来自普定生态文明报告》(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年);蓝皮书:2017年、2018年、2019年《中国薏仁米产业发展报告》(社科文献出版社),2017《贵州地理标志产业发展报告》(社科文献出版社)2020《中国刺梨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贵州苹果产业发展报告》(知识产权出版社),2020《黄平县公共区域品牌发展报告》(知识产权出版社)等。
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如《地理标志制度框架下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研究》(《贵州社会科学》,2014年第10期),《地理标志制度对生物资源的保护及可持续利用分析》(《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11期)。
主持课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赤水河流域生态补偿与全球重要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项目”——促进企业参与赤水河流域保护的生态标签机制设计活动,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地理标志制度视野下西南山区特色产业发展模式研究”;生态环保部项目:“生物遗传资源与传统知识保护”专项;国家知识产权局项目:“中国地理标志统一认定技术路线与指标体系研究”;省长基金课题:“贵州地理标志特色产业发展研究”;省科技厅(知识产权局)课题、省社科规划办课题、省级软科学课题、地方政府委托课题及地理标志相关的技术实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多个项目。
同时接受过美国《科学》杂志社亚太分社、中央电视台1频道、2频道、7频道、新华社、中国农民报、当代贵州、贵州日报、经济信息时报等国内外20多家媒体的专题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