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中央实验茶场在湄潭诞生,推开了我国茶叶工业化大门;1941年,湄潭生产的“湄绿”开启贵州现代茶叶产品研发先河……湄潭茶产业的发展,为“贵州绿茶”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9月10日,贵州省农委2018年茶产业脱贫攻坚夏秋攻势培训会暨“贵州绿茶”国家级、省级农产品地理标志创建示范样板系列培训在湄潭县开班,这是“贵州绿茶”回家之旅,是一次新标准与“老理念”的思想碰撞。
培训会紧扣当前夏秋茶叶生产形势,产销对接,“贵州绿茶”标准宣贯、基地管护、加工生产、市场营销等方面展开,旨在指导湄潭县夏秋茶加工生产、市场营销等活动的有序开展,提高茶叶下树率,带动茶农增收致富。
贵州省茶办、省农委质安处、省茶叶研究所、省绿茶品牌发展促进会专家与湄潭县相关部门,茶叶企业从事生产管理、技术、市场营销等相关人员60多人参加培训。
湄潭县政府党组成员陈代强在致辞中介绍,湄潭是久负盛名的“茶乡”,先后荣获“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中国茶文化之乡”“全国茶产业扶贫示范县”等荣誉称号。2018年湄潭县茶园面积达60万亩,投产面积56万亩。初步统计,2018年1-8月茶叶产量达4.8万吨,产值43.66亿元,同比增长5.07%和11.36%。
“我们要继续坚守茶产业发展理念不放松,茶叶是我县丢不起、不能丢的一片叶子,更是上千万茶农丢不起的‘钱袋子’。”陈代强表示,我们必须要始终坚守“优势在茶、特色在茶、希望在茶、出路在茶、成败在茶”的理念,把湄潭定位于打造成“全国茶叶产业强县”。大家要抓住这次难得的培训机会,将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有序开展夏秋茶的加工生产,产销对接,助力湄潭的茶产业发展。
“贵州绿茶大地标的申报离不开湄潭茶产业的发展,但是大发展的湄潭茶产业在安全方面绝对不能懈怠,要常抓不懈。”贵州省农委农安处调研员兰鉴在通报湄潭茶叶质量安全情况时说,湄潭是我省的老茶区,也形成了很多不适应当前发展趋势的一些习惯和理念,今天的培训就是要让改变我们的一些不适用的习惯和理念,让企业按标生产,提高质量安全。
兰鉴还作了《贵州绿茶创建国家农产品地标的目的和意义》主题培训演讲,详细讲解农产品地理标志的起源、发展和完善,并以具体事例阐述农产品地理标志对产业发展的巨大助推作用。
“湄潭是贵州的茶叶第一县,很多优势资源在此集聚,为大家带来了更好的配套和更多的发展机遇。”省茶办品牌组组长雷睿勇在分享他10多年的从业经历和感悟《茶产业市场开拓品牌培育的几个问题探讨》主题演讲时表示,但是作为我省茶叶“老大”的湄潭更应有责任和担当,要有与第一县相适应的产业配套。首先,再次告诫大家,我们的安全红线,大家绝不要去触碰,假如我们湄潭一家企业出现问题,将对湄潭整个产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其次,应对职业打假,规范我们的加工生产、包装、标识使用;最后,我们茶产业的壮大也会吸引很多资金投机,政府、企业要擦亮我们的眼睛,不要相信“天上会掉馅饼的好事”,杜绝此类事件在湄潭发生。
针对大家关心的市场问题。雷睿勇谈了他多年来的感悟:不是每个企业都能搞定“北上广深”这些大城市,我们要根据自身实际,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找准位置,确定目标和方向,是做茶农、加工者,还是销售者。
“一杯好茶是种出来的,更是加工出来的。”贵州省茶叶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潘科分享了他在一线加工中和实践经验和总结,在作《“贵州绿茶”加工技术要点》培训时娓娓道来,好的原料才能生产好的产品,我们采摘的茶青要做好质量管理。要勤采勤运,严防紧压和机械损伤,分类装运,防止混杂,分级摊晾。他系统讲解贵州绿茶茶叶机械加工技术,对扁形茶、卷曲形茶、条形茶、珠形茶的加工工艺中的技术要领及茶机作了详细介绍。
“今天,我们贵州绿茶回家了!”贵州省绿茶品牌发展促进会秘书长作《贵州绿茶品牌管理与使用》培训中感慨,贵州绿茶起源在湄潭,1941年,中央实验茶场成功试制了“仿龙井”、“湄绿”、“玉露茶”等绿茶产品,特别是“湄绿”有“色绿、形美、味醇、馥郁”四绝,堪与杭州西湖最佳狮峰龙井相比。开启了贵州现代茶叶产品研发先河,对后来我省绿茶产品的开发产生了重要影响。今天,湄潭翠芽更是贵州绿茶的典型代表,具有“翡翠绿、嫩绿香、浓爽味”的特质。今后,我们大家一起携手,像呵护眼睛一样爱护我们贵州绿茶,让贵州绿茶秀甲天下。
当天下午,专家组一行还深入湄潭县天城乡茶叶企业基地和加工车间就企业发展进行实地调研,现场指导当前夏秋茶的基地管护和加工生产,还与当地企业就产销对接,生产加工等进行深入交流。此次培训会将从9月10日持续到14日结束,历时5天的培训来自省内外有关专家将开展贵州绿茶标准、茶叶质量安全、茶文化、贵州冲泡,茶叶加工等方面展开培训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