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农业产业发展纪实 ——
【秋后喜算丰收账】罗甸果农的“红火账”

  多彩贵州网讯 (通讯员 肖家云)10月14日21时,在罗甸县罗悃镇平榜村村委会旁的一片火龙果基地里,一朵朵火龙果花正趁着夜色偷偷绽放。

  “一二三。”基地负责人黄元凯正带着几个果农,为已经盛开的火龙果花“授粉”,对着一株火龙果数了一遍后,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330株,一株能挂到了3个果子,单果重量300克,亩产可达500多斤,20亩可以收11000斤,按照5元/斤的线上销售价,下一批果子可以卖得55000元。

  “才不止呢。”在旁边忙着干活的王米春告诉记者,之前基地里已经收过的几批果都超过了这个数。

农户正在装火龙果

  “这几天气温很低,这个批次肯定会受到影响的。”黄元凯是多年的老果农,对于基地里的这本“红火账”门儿清,每一批收多少拿捏得很准。他告诉记者,今年以来他家已经收了3.5万斤果,主要走线上销售,实现了毛收入近18万元。

  几乎是同一个时间节点,在距离平榜村几公里沿河村,被村民戏称为“硬汉果农”班积硬坐在自己的院子里,他已经完成“人工授粉”,只等着果子成熟就组织采摘。班积硬告诉记者,2017年他家靠卖火龙果收入21万元,在公路边修了一栋四层楼房,贴了瓷砖、地砖,添置了家电家具……全家告别了低矮狭窄、交通不便的老房子,开始了新生活。今年继续种火龙果,到目前为止已收入15万元,他对这种状况很满意。

  “我们村30多户,每家都有20亩,全村有近700亩火龙果基地。”罗甸县龙坪镇马草村7组的组长敖应福为村里算了一笔“红火账”:按照亩产2000斤火龙果计算,全村可实现年产140万斤火龙果,按3元/斤批发价计算,年产值近400万元。

  另一边,龙坪镇五星村的郎当合作社,精细化管理实现了高标准种植,今年的110亩基地实现了15万斤的产量,通过“线上+线下”两个渠道,实现销售额70万元。基地负责人熊启源告诉记者,全年发放人工工资总额达30多万元,聘请8个固定工人,带动了5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2018年罗甸火龙果将再次亮相央视。”今年,在国家级媒体平台的推动下,罗甸火龙果在“品牌化”进程中再次“突变”。群众的口头禅“果子好”变成全国消费者竖拇指点赞的“国字号”,通过央视平台的推介,罗甸火龙果上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甚至海外大城市居民的餐桌。

  据了解,多年来罗甸火龙果凭借其独特的果形、颜色、口感和香味赢得市场,2007年荣获首届中国·成都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2008年荣获贵州农业丰收一等奖,2009年荣获贵州省农产品金奖,2013年成为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5年7月罗甸县成为“中国火龙果之乡”。

  “每7个人中就有1个种火龙果。”据罗甸县果业产业化发展办公室副主任王刚介绍,2001年,贵州省果树科学研究所从县内野生火龙果品种中选育、试种,2007年才大规模推广,如今种植面积已发展到3.2万亩,成为了贵州最大的火龙果种植基地。2018年全县火龙果累计上市1.53万吨,实现产值1.52亿元。平均价格9.93元每公斤,通过QQ、微信、淘宝网等社交平台销售2781吨,销售额达4213万元。

 编辑:黎姿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