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茶园面积稳定在700万亩以上,为生产优质绿茶提供了原料保障。
茶产业是贵州的特色产业,也是富民产业。
走进湄潭县兴隆镇田家沟村,目之所及皆是绿油油的茶园。“6亩茶,年收入10万元左右。”村民谭武莲祖祖辈辈靠种地谋生,如今通过种茶让全家吃上了生态饭。在湄潭,茶产业已成为百姓脱贫增收的支柱产业。
如今,“贵州绿茶”覆盖贵州61个茶叶生产县,截至2018年8月,贵州省绿茶品牌发展促进会已授予203家企业使用“贵州绿茶”品牌标志。“贵州绿茶”将“都匀毛尖”“湄潭翠芽”“石阡苔茶”“绿宝石”“黎平香茶”等多个区域品牌组合起来,一个个子品牌在“贵州绿茶”母品牌的旗帜下,开启了以高标准提升价值、打造大品牌、拥抱大市场的新征程。
国家级龙头企业贵州栗香茶业公司是最先使用“贵州绿茶”地理标志的企业,目前,“贵州绿茶”已覆盖其80%的产品,2017年该公司产品销售比用标前同期增长20%,消费者回头率达50%以上。
余庆县凤香苑茶业公司用标产品出口欧盟市场,2017年出口量突破1000吨,创汇500万美元。
余庆县凤香苑茶业公司董事长骆地刚说:“使用‘贵州绿茶’大地标一年多了,我们尝到了甜头。消费者更认可,产品更好卖,效益自然就上来了。茶农收入增加,积极性提高了,管护、加工、销售各环节更加规范,这就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随着创建的推进,“贵州绿茶”“蝶变”效应在不断提升,系在产业链末端的茶农是最直接的受益者。
2018年10月17日,农业农村部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组织专家组对“贵州绿茶”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样板创建进行验收,专家组对“‘贵州绿茶’示范创建期间在方案落实,标准培训,活动举办,品牌建设,特别是在引导企业与合作社及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等方面开展的很多实质工作给予了肯定和高度评价。”
据贵州省绿茶品牌发展促进会统计,创建期间,全省203家茶叶企业获授权使用“贵州绿茶”标识,涉及茶园面积55万亩,用标企业总产值32亿元,25万茶农因茶叶生产收益16.25亿元,人均年收入6500元,比用标前增收3.75亿元,人均年增收1500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贵州省绿茶品牌发展促进会秘书长徐嘉民介绍,作为持标人,促进会将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以获得“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样板”为契机,再接再厉,不断总结和完善“贵州绿茶”的管理和使用,推动“贵州绿茶”中欧互认,提升“贵州绿茶”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让“贵州绿茶”成为一块品质优,品牌响,含金量高的大地标品牌。(贵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