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绿茶保护范围包括贵州省61个县(市、区)和贵安新区,保护面积达到1162万公顷,用标企业突破200家,“贵州绿茶”已经成为一块高含金量的大地标品牌。
11月2日,在湖南长沙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的第十六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国家农产品地理保护标志产品中的“巨无霸”——“贵州绿茶”再获殊荣,获得农业农村部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授予的“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样板”称号。
获得国家级农产品地理保护标志不到两年的“贵州绿茶”脱颖而出,成为“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样板”,标志着“贵州绿茶”的发展又迈上一个新台阶,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2017年1月,“贵州绿茶”获得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同年10月,“贵州绿茶”便获得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样板创建资格,开创了省级茶叶区域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先河。
创建一年来,“贵州绿茶”的产量、规模、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共建、共享、共爱”的发展理念逐步成为共识;全产业链的资源要素加速融合;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的实践和创新,推动着贵州茶产业转型升级。
厚积薄发 政策支持带动大发展
绿色是多彩贵州的主色,茶叶是绿色贵州的珍宝。
近年来,贵州利用高山云雾出好茶的资源禀赋,大力发展茶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以700多万亩茶园领跑全国,茶产业实现了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奠定了中国绿茶原料中心、加工中心的地位。
“从上世纪30年代中央实验茶场试制的湄潭绿茶,到50年代的黔绿,‘贵州绿茶’在发展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大区域品牌概念。2007年,贵州明确了以发展‘绿茶为主体,其他茶类为辅助’的茶产业发展方向,‘贵州绿茶·秀甲天下’成为国内外消费者的共识”贵州省农委副主任、省茶办常务副主任胡继承说。
2017年初,“贵州绿茶”获得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成为全国首个获准登记保护的省级茶叶区域农产品地理标志。同年10月,“贵州绿茶”再次得到农业农村部的肯定,拿到2017年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样板创建资格。
以省级区域为单位、近700万亩茶园为背书,“贵州绿茶”通过地理标志的认证,肩负起探索、实践、引导贵州现代农业走向标准化、大规模、大市场的时代使命。
农产品地理标志既是一种标识,也是一种无形资产。使用得好、保护得好,可以带活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
紧扣发展脉搏,在大地标孕育的大机遇面前,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出台相关政策强力助推。
2017年,贵州省政府办公厅印发《贵州省发展茶产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17-2019年)的通知》,在品牌建设工程方面,明确主推品牌为“贵州绿茶”,提出以“贵州绿茶”引领,各市、县核心区域品牌整合,企业品牌跟进的方式,构建“省级公用品牌(母品牌)+核心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子品牌)”的贵州茶品牌体系。
同年,新修订的《贵州绿茶标准》正式发布施行,进一步引领、规范、支撑贵州茶产业健康发展。
今年初,省农委印发了《关于切实推进“贵州绿茶”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样板创建工作的通知》,成立了“贵州绿茶”样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强力推进创建工作稳步进行。
同年8月,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茶产业强省意见》(黔党发〔2018〕22号)文件明确把“贵州绿茶”作为全省主推品牌来打造。
与此同时,贵州省确定在茶产业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产业发展基础较好、适宜“贵州绿茶”品牌建设的湄潭、余庆、凤冈、石阡、江口、思南、瓮安、雷山、黎平等9个县重点开展创建示范工作。各创建示范点的9个县政府及主管部门相继印发相关政策文件,建立示范基地,在基地内树立“贵州绿茶”创建国家、省级农产品样板宣传展板进行推广和普及,引导示范点所在县(市)企业积极用标。
夯实基础 地标培训深入一线
“‘贵州绿茶’是贵州的特色产品,经过历史积累、文化积淀,已成为品质优异、底蕴丰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区域品牌”创建验收组组长、中茶所副所长鲁成银给予了这样的评价。
“生态”一直是“贵州绿茶”引以为傲的底牌。早在2008年,贵州便把规划种植茶叶的土地用GPS定位,检测土样的pH值和7种重金属元素含量,确保茶园土壤重金属背景值在安全的底线之内。同时,贵州茶园禁用的农药在国标16种的基础上提高到63种,在茶园面积达万亩以上的乡镇、5000亩以上的村全面实行茶园用农药专营制度,从源头上强化对农药等投入品的监管。
作为“贵州绿茶”持标人,贵州省绿茶品牌发展促进会在省农委的指导下,修订完善了《贵州绿茶地理标志使用管理办法(试行)》,加快“贵州绿茶”品牌授权使用力度,推动“贵州绿茶”地标范围内的区域使用“贵州绿茶”大地标,规范“贵州绿茶”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并在茶叶加工生产旺季,开展创建系列培训,深入一线指导采摘、加工,与企业座谈做好产销对接。
今年5月,一系列的培训在湄潭、余庆、石阡等9个示范创建县相继展开。来自政府主管部门相关负责人、企业老总以及从事生产、技术、市场营销等中层管理人员1000余人次参加了培训。并通过他们指导、培训企业一线生产者、茶农等累计达3万余人,宣贯了新修订的贵州绿茶地方标准,让更多人了解标准,让更多的从业者掌握标准并内化为茶叶生产的自觉行动;规范了“贵州绿茶”农产品地理标志质量控制技术,使用“贵州绿茶”地理标志的企业自觉执行标准。 “通过培训系统性解读了‘贵州绿茶’大地标的地标概念、品质特征、标准要求、独特生产方式,原料质量控制和加工质量控制的关键点”贵州省绿茶品牌发展促进会专家组组长莫荣桂说:“培训工作的开展,让更多企业了解大地标、宣贯了贵州‘绿茶标准’,引导用标企业规范加工生产,规范使用标识,进而辐射和带动大地标覆盖范围的企业,有力地促进了贵州茶产业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
效益凸显 大地标助推大脱贫
茶产业是贵州的特色产业,也是富民产业。
走进湄潭县兴隆镇田家沟村,目之所及皆是绿油油的茶园。“6亩茶,年收入10万元左右。”村民谭武莲祖祖辈辈靠种地谋生,如今通过种茶让全家吃上了生态饭。在湄潭,茶产业已成为百姓脱贫增收的支柱产业。
如今,“贵州绿茶”覆盖贵州61个茶叶生产县,截至2018年8月,贵州省绿茶品牌发展促进会已授予203家企业使用“贵州绿茶”品牌标志。“贵州绿茶”将“都匀毛尖”“湄潭翠芽”“石阡苔茶”“绿宝石”“黎平香茶”等多个区域品牌组合起来,一个个子品牌在“贵州绿茶”母品牌的旗帜下,开启了以高标准提升价值、打造大品牌、拥抱大市场的新征程。
国家级龙头企业贵州栗香茶业公司是最先使用“贵州绿茶”地理标志的企业,目前,“贵州绿茶”已覆盖其80%的产品,2017年该公司产品销售比用标前同期增长20%,消费者回头率达50%以上。
余庆县凤香苑茶业公司用标产品出口欧盟市场,2017年出口量突破1000吨,创汇500万美元。
余庆县凤香苑茶业公司董事长骆地刚说:“使用‘贵州绿茶’大地标一年多了,我们尝到了甜头。消费者更认可,产品更好卖,效益自然就上来了。茶农收入增加,积极性提高了,管护、加工、销售各环节更加规范,这就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随着创建的推进,“贵州绿茶”“蝶变”效应在不断提升,系在产业链末端的茶农是最直接的受益者。
2018年10月17日,农业农村部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组织专家组对“贵州绿茶”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样板创建进行验收,专家组对“‘贵州绿茶’示范创建期间在方案落实,标准培训,活动举办,品牌建设,特别是在引导企业与合作社及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等方面开展的很多实质工作给予了肯定和高度评价。”
据贵州省绿茶品牌发展促进会统计,创建期间,全省203家茶叶企业获授权使用“贵州绿茶”标识,涉及茶园面积55万亩,用标企业总产值32亿元,25万茶农因茶叶生产收益16.25亿元,人均年收入6500元,比用标前增收3.75亿元,人均年增收1500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贵州省绿茶品牌发展促进会秘书长徐嘉民介绍,作为持标人,促进会将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以获得“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样板”为契机,再接再厉,不断总结和完善“贵州绿茶”的管理和使用,推动“贵州绿茶”中欧互认,提升“贵州绿茶”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让“贵州绿茶”成为一块品质优,品牌响,含金量高的大地标品牌。(贵州日报 胡荣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