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农业产业发展纪实 ——
紫云:“红”薯助山区群众收入年年攀高

 时下,正是紫云红芯红薯丰收的季节。走进紫云自治县白石岩乡幸福园村,从山脚到山坡的土地里,村民忙着采挖红芯红薯,一批批金黄的红芯红薯破土而出,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各大城市。

  随着紫云红芯红薯风靡,其赋予的历史内涵正在发生变化,从为吃而种到为卖而产,演绎了紫云红芯红薯发展的“三重奏”。

  紫云红芯红薯有着300多年种植历史,养育着一代又一代幸福园村人。历史的刻度指向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但地处大山深处的幸福园村,依然一贫如洗,村民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歇的生活,红芯红薯也成为人们的主食。

  “幸福园缺水,那个时候饭都吃不饱,红芯红薯和玉米就是我们的主食,家家户户都套种在包谷地里。”幸福园村村民刘光荣70多岁了,对40年前红芯红薯的发展仍记忆犹新。为了吃饱饭,刘光荣家每年都会种上几亩红芯红薯,每年采挖两三千斤,在青黄不接时,红薯就接上趟,勉强维持到秋收。尽管40多年过去了,但只要谈到红芯红薯,刘光荣都会激动无比,现在,他家也种植5亩地,收入年年攀高。

  20世纪90年代,幸福园村的村民基本解决温饱,紫云红芯红薯渐渐退出主粮行列,成为村民种植粮食作物之外的附属,每年采收后,卖相好的就运到集市上销售,换钱补贴家用,其余的留下部分送人,大部分就切碎煮熟喂养牲畜。

  “以前没有技术,种出来的红芯红薯大小不一,销路不畅,我家只种了1亩多地的红芯红薯,都卖不完。”村民郭建超记忆深刻,他还记得小时候父母背着一背篼红芯红薯去赶场,到下午却无人问津,最后不得不以几毛钱一斤卖掉,如今他成为红芯红薯种植大户,种出来的红芯红薯一上市就卖断货。

  作为种植大户,郭建超见证了紫云红芯红薯在新时代的崛起。

  10年前,紫云红芯红薯因其口感好、品质优,在周边小有名气,成为当地人馈赠亲朋好友的绿色农产品。2011年,紫云红芯红薯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让其声名鹊起。当年,在外打工的胡光友看到各大超市红薯价格卖到五六元一斤,就回到家乡成立了紫云文烁植保农民专业合作社,共种植红芯红薯100多亩,从此拉开紫云红芯红薯规模化发展的序幕。

  之后,胡光友走遍全国跑市场,将紫云红芯红薯成功销往贵阳、上海、广州等地,开拓出紫云红芯红薯的广阔市场空间。现在,胡光友的合作社种植面积越来越大,还采取“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收购村民种植的红芯红薯,让产业发展越来越大。

  2017年,紫云自治县制定“让红芯红薯红起来”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以白石岩乡幸福园村一带为种植核心区,向周边的松山街道、五峰街道、板当镇、格凸河镇等乡镇、街道办辐射发展,按照“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小规模、大群体”发展模式,在采取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的同时,还对参与发展红芯红薯产业的企业和农户进行扶持。

  “规划到2019年,种植规模达5万亩以上,总产量达4.5万吨以上。”作为紫云红芯红薯带头闯市场的第一人,这让胡光友对未来的发展更加信心十足:一是全力开拓线上业务,加大和电商平台的合作;二是完善产业链,走深加工发展的路子,计划在幸福园村选址建设一个红薯干加工厂,初步预计日产量5吨。

  昔日“养在深闺人未识”,如今“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幸福园村种植红芯红薯年获利润10万元以上的农户超50户。”白石岩乡乡长粟莉自豪地告诉记者,如今,紫云红芯红薯已经销售到沿海一带的大中型城市,不少村民看见种植红芯红薯能够赚到钱,都不断在扩大种植面积。

  今年,该县践行“八要素”,以“抓优、扶优、突弱”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和“一园、两带、四区”产业规划布局,将红芯红薯产业发展作为紫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之一,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公司”、“公司+合作社”等模式,促进红芯红薯产业体系中生产、供应、销售各环节的专业化发展,种植面积达到1万亩,带动广大山区群众实现脱贫致富。

作者: 编辑: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