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农业产业发展纪实 ——
紫云:红芯红薯“红起来”

  催货——扶贫“薯”成“网红”

  红薯还埋在土里,就被省外客商下订单一订而光,产自我省国家级贫困县的“紫云红芯红薯”就这么“牛气”!

  “近几天省外多少订单催着要紫云红芯红薯,要不是这一段时间天气不好,不敢挖薯,否则土里早就没有红薯了!”11月9日,太阳终于露脸了,在紫云自治县红芯红薯的核心产区——白石岩乡干水井村,该乡副乡长罗波与紫云文烁植保农民合作社理事长胡光友在田里看着刚出土的红薯,舒展开了眉头:“这个太阳出得太及时了,刚好赶上‘双11’!”

  暖阳下,田间一派忙碌,人们抓紧时辰把土里的红薯挖出来晒在田垄上,堆成了小山。刚出土还沾着黄沙土粒的红芯红薯壮壮实实,也许是饱吮了优质土壤的“精华”,十分惹人喜爱。

  种植面积上万亩,年产量2500万斤左右,而省城超市却难觅“紫云红芯红薯”的“芳踪”,胡光友的回答,解除了记者的心中之惑:“订单主要是外省多,省内不够销。”

  小红薯有大市场!扶贫“薯”成了“网红”。

  从9月上市以来,仅胡光友的合作社网店接单就有2万多单,已经销售红芯红薯200多吨。

红芯红薯连夜装车,发往全国各地。


  不甘——麻山汉子闯市场

  当年,为了紫云红芯红薯的出山,麻山汉子胡光友孤身一人赴各地推介,10年矢志不渝深耕市场!

  10年前,胡光友是紫云麻山深处的一位乡村教师。

  因为家庭经济出现困难,辞职到贵阳创业,从事种子生意。当他看到市面上的1斤红薯要卖4元,价高不说,口感还没有家乡的红芯红薯好,而红芯红薯在当地却只卖几角钱1斤!他敏感地从当中看到了商机。

  其实,紫云红芯红薯颇有历史。据当地县志记载,红芯红薯是当地苗族的传统农作物,有500多年的栽种历史,其源头来自我国中原地区,生产中不施化肥农药,只施放生物肥料,靠两年一轮轮作法预防虫害,恢复地力。

  2008年,胡光友返回家乡,动员了家人、好友以及自己的学生10来个人,流转了80亩土地种植红芯红薯。

  他开始与贵阳几家超市联系,看到量小,对方谈都懒得与他洽谈。

  胡光友拿出山里人的诚意与执着,一再恳求永辉超市的经理让红薯进场。后来,经理被他的精神打动了,总算答应给一个展位,试销一个星期!

  胡光友特意在超市现场蒸煮一锅红薯让人品尝。结果第二天、第三天,几百斤红薯被一扫而光。接下来,北京华联、沃尔玛等超市都有了紫云红芯红薯的“身影”。

  随后,胡光友和他的创业伙伴以及其他26个种植大户亲历并见证了紫云红芯红薯的“崛起”

  贫困户在基地务工。


  从过去是老乡们的填饱肚子的粗粮,到眼下成为城市的高端健康食品;胡光友本人从种植80亩,到现在种植1500亩,并带动96户贫困户一起种植发展;从在农贸市场摆摊吆喝叫卖,到进入广东、深圳以及上海大型超市,售价比产地翻了几番。从2017年起,紫云红芯红薯在天猫有了旗舰店,以及在京东各大平台成为“网红”。如今,借助强大的物流网,紫云红芯红薯已走上全国万千个家庭的餐桌!

  发展——政府“护航”底气足

  目前,紫云全县农民合作社达17家,今年种植红芯红薯1.5万亩,预计总产值2500万元左右。

  为了保护像胡光友等乡村创业者的干事激情,让能人释放更多的溢出带动效应,紫云县委、县政府一路应用政策的强力引导,进行“保驾护航”。

  首先是为产业“强筋”。为推动红芯红薯的生产早日实现产业化、规模化。2017年,紫云自治县制定了《让红芯红薯“红起来”三年行动计划》,各乡镇成立项目工作专班,专人负责,确保政策落在实处,并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保障。2017年,全县从事红芯红薯的企业5家,专业合作社19家,20亩以上种植大户200家。产品远销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城市。近万名从事相关生产环节的农民均增加了收入。当年有19个村顺利出列,脱贫10000人。

  其次是为经济实体“壮骨”。该县多年坚持实施“商标富农战略”,通过品牌化建设,提升价值链,拓宽增收链。2011年,“紫云红芯红薯”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后,依法授权给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使用,增强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我们出去与外省的经销商谈合作,一亮出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对方的认识度就很高。”几家合作社的负责人都深有感触。目前,该县重点培育农、特、旅三大品牌,已经申报成功农产品地标2件、普标67件,取得欧盟认证企业2家。

  再次是帮助企业打通销售渠道,让农产品插上“翅膀”,勇闯大市场。在紫云,目前已引进3家电商企业,网店31家,实施“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等多种合作模式和产销对接机制,对农民种植的产品保价收购,统一销售,线上线下双轨并行。截至今年10月底,全县电商商务网络交易额达到4500万元,其中红芯红薯占了半壁江山。

  据县农业局副局长杨开胜介绍,县里还出台鼓励政策:凡是在县里种植红芯红薯的农户、种植大户、合作社、村级公司等,政府每亩给予400元的补助,还邀请技术专家进行跟踪服务,提供全程技术服务。

  此外,该县鼓励种植户在深加工方面发力,延长产业链。作为闯开市场大门的第一人,胡光友已投资50万元,建起了红薯干加工车间,日加工量可达5吨左右。有了政府的一路“护航”,对实现自己的产业梦想,胡光友充满了信心!

作者:靖晓燕 编辑:石琳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