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要基础。
在没有平原支撑的贵州,受交通、资金、观念等多种因素限制,多年来,农业一直延续传统小农经济,与全国发达地方相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起步晚、速度慢、规模小,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吃饭农业。
但贵州探索和推动农业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歇,从1980年7月省委发出《关于放宽农业政策的指示》,提出采取多种经营管理办法开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全面推进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促进绿色优质农产品走出深山更是一路高歌,成就巨大,全省农林牧渔总产值从1978年的27.46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3393.87亿元。
今年我省农业产业结构更是大幅调整,截至10月,全省调减玉米785万余亩,替代种植蔬菜、水果、中药材、茶叶、食用菌等经济作物666万多亩,退耕还林118万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65%。据估算,调整种植经济作物比种植传统玉米亩增3079元,新增收益2058亿元。
资源丰富 商机无限
没有平原支撑的贵州,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92.5%,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生物资源,是全国重要基因库之一。
据记载,全省有种子植物4900多种,占全国总数的20%以上;蕨类植物、脊椎动物、兽类动物种数在全国名列前茅;全省栽培农作物37类上万品种,饲养地方优良畜禽品种35个;有药用植物资源3900多种,动物药材180种,是全国中药材主产区之一。
贵州农产品的品质已得到公认,目前,全省“三品一标”产品5673个,种植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68%,超4600万亩。“虾子辣椒”“兴仁薏仁米”“威宁马铃薯”获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合格率达97%以上。
在这些“三品一标”产品中,已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习水红稗就是一个好的例子,原来弃之不要的稗子在贵州老锄头有限责任公司的带动下,却发展成了习水的特色产业,示范种植面积超5000亩,辐射带动村民种植上万亩,产量超100万公斤,公司以每公斤12元的价格保底收购价,远高于大米,产品远销省内外。
贵州丰富的立体气候资源,既有“天然空调”,又有“天然温室”,长年可露地生产冬春、春夏、夏秋以及秋冬反季节蔬菜,全年可生产食用菌,形成了我省淡旺季蔬菜生产互补、上市蔬菜品种丰富的优势,独具竞争力。
“中国辣椒、遵义味道、虾子定价、全球采购”,这是今年“遵义辣椒节”上的宣传语。目前,全省辣椒种植面积已超500万亩,自主选择种质资源180多个,生产7大系列50多个辣椒产品,加工企业200余家,种植产值、加工产值分别超150亿元和100亿元,“油辣椒”占全国市场70%的份额。
“首次到贵州,是为了推销饲料,被其良好的生态吸引,便留下来养猪,一晃便是10余年了。”贵州松桃梵净桃园农牧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雷长春说。2012年他毅然“白改黑”,开始养殖本地黑毛猪,初衷是为了让自己及更多人吃上生态肉。虽然目前仍在努力开辟市场,但他对自己的产品坚信不疑。
在织金的猫场镇,上世纪90年代,一个叫李祥的村民发现商机,在家收购皂角加工、卖皂角籽,带动当地数十户村民办起皂角籽加工厂,利用当地的劳动力资源,做成全国皂角籽集散地,如今全国9成皂角籽来自猫场,年产值近4亿元。
“平滩村的山还是以前的山、地还是以前的地,但自从猕猴桃产业发展起来后,荒山荒坡真的变成了金山银山。”修文县谷堡镇平滩村的黄国祥感叹道。用发现的眼光看贵州,值得开发的特色产业资源丰富,赚钱的路子非常宽,这些都让从业者信心倍增。
因地制宜 发展特色
我省大规模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发展特色产业力度,是近10余年的事。从“十一五”以来的三个五年规划——《贵州省农业发展“十一五”专项规划》《贵州省“十二五”特色农业发展专项规划》《贵州省“十三五”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规划》,顾名思义,我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向“特”而生。
“2000年前,我省的农业只能叫生产,称不上产业。”省农业农村厅果蔬工作站站长张绍刚说。与发达省份相比,我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滞后了约20年。2002年省农委等多个部门联合调研全国、全球蔬菜产业和市场,得出“贵州蔬菜产业优势在夏秋”的结论。2005年前后,基本形成全省蔬菜产业模板,重点突出夏秋喜凉蔬菜,同时抓辣椒、食用菌、各地名特优蔬菜开发、冬春喜温蔬菜发展以及城郊保供蔬菜基地的“5+1”蔬菜产业6大板块。2011年,省委、省政府在清镇召开全省蔬菜产业大会,自此,蔬菜产业上升到省级层面。
资料显示,1978年、1990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7年,我省农林牧渔总产值分别为27.46亿元、145.53亿元、412.97亿元、571.84亿元、997.82亿元、3393.87亿元,不同时段的间隔增长量、增加率,发展速度不言自明。
当前我省农业产业发展“火候”正旺,原因诸多:首先,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于年初发出了“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的号召,制定了“八要素”的发展路径,密集出台文件指导产业发展,制定各项优惠政策鼓励产业发展,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其次,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为“黔货出山”打开了山门;茶叶、辣椒、火龙果、刺梨、薏仁等种植规模稳居全国第一,中药材等多种产业的基地建设达到一定规模,为产品开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奠定了基础;农业保险扩面增品,降低了生产风险;科技支撑能力增强、机械化耕作程度提高,提升了农业效率;农民培训力度加大,提高了从业者素质;“大数据+农业”的广泛应用,降低了监控成本。
罗甸县龙坪镇罗化村,近40年来持续种植蔬菜,该村街上组的百亩大坝,年经济效益达300万元左右。“现在种菜比上一辈轻松多了,技术有人指导,销售有人上门。”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余健说。76岁的李桂莲是罗化村的“常客”,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带领村民发展早熟蔬菜。她的到来,改变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改变了罗化的种植结构。村民从一年种一季水稻,到稻、菜各种一季,再到如今种植“菜-稻-菜”三季,亩均收入近2万元。如今余健的基地通过了无公害认证、蔬菜申请注册了“余健”牌商标,通过线上线下销售蔬菜,蔬菜远销贵阳、四川、湖南、广东等地。
品牌引领 黔货出山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要摸准生产、市场规律,以市场引导生产,才能保证产业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
我省农业产业从弱到强,从小到大,辣椒、茶叶、薏仁等产业已获成功;刺梨、从江香猪、织金竹荪等产业还在走向成功的路上。
经营主体持续增大。上世纪80、90年代,我省具有资源优势的中药、茶叶、果蔬等加工业发展缓慢。直到“十五”开始至2010年,才迎来了贵州农产品加工业的大发展时期,涌现出一批中药、辣椒、调味品、畜牧制品、植物油、大米等加工企业,全省规模以上企业577家,农产品加工总产值达800多亿元。目前,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497家,预计今年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49%。“龙头企业在‘产业革命’中的组织形式非常重要。”省农业农村厅果蔬站副站长邵宇说。
贵茶集团对内与60余家企业组成联盟,拥有茶园14万余亩,对外开拓欧盟等国际市场,茶园全部通过欧盟认证,部分已通过欧盟、日本、美国的有机认证,“红宝石”红茶和“绿宝石”绿茶出口欧盟等市场,是我省茶产业通过“品牌”引领“产业革命”的典范。
多渠道加强产销对接。今年以来,我省通过各种渠道、方式,打通“经络”开拓市场。施秉县通过“产业发展专班”,加强产销配合,规模种植蔬菜销售大获成功;黔西县依托广州花都区对口帮扶资源,在花都建农产品“分销市场”,同时,加强与超市终端、广州江南市场等批发市场、云南河口的越南贸易区等渠道对接,拓展农产品外销渠道,鸡蛋、面条、辣椒酱等农副产品销售额超亿元;培育壮大现有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市场主体,培育农产品供应链企业。通过搭建全省冷链体系运营管理数据平台,实现货、车、库有机衔接。帮助更多贵州农产品实现“黔货出山”。
要实现品牌溢价,必须加强品牌建设。2017年2月,我省启动“黔系列”民族文化产业品牌工作,意在将贵州传统工艺、饮食、医药、景观、节庆等民族文化资源整合提升,打造黔酒、黔茶、黔药、黔菜等“黔系列”产品品牌,每个品牌按“1+N”模式推出10个左右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代表性产品,塑造具有贵州特色的民族文化产品的品牌体系。据悉,“黔系列”品牌标识已向国家工商总局申请了商标注册和著作权登记。
贵州绿茶,秀甲天下。2017年1月,“贵州绿茶”已获得了农业部颁发的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证书,开创了省级茶叶区域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的先河。
由一个马路市场“发家”的遵义虾子辣椒城,已带动发展辣椒加工厂上百家,目前正在推进“遵义辣椒指数”与国家级辣椒专业市场建设,全产业链融合起来打造辣椒品牌。(贵州日报 记者 罗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