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是全国古老的茶区之一,有着悠久的茶叶历史,可追溯至明朝洪武年间,穿越明、清、民国至今,在岁月的每一帧画面,几乎都飘荡着幽幽茶香。
近年来,安顺市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理念,坚持把茶叶产业作为推动绿色崛起、决战脱贫攻坚、实现同步小康的主导产业来抓,进一步厚植生态优势,推动茶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品牌化发展,做强做大茶产业,谱写了一曲曲茶山绿、茶农富的豪情壮歌。截止2018年12月,全市茶园种植面积达80.3万亩,投产茶园面积35万亩,茶叶总产量1.46万吨,综合产值达28.21亿元,茶企和合作社从2014年不足80家迅速扩大到目前的235家。
攻坚克难实现添绿共赢
俯瞰黔中大地,漫山遍野的现代茶园,生机盎然的古茶林,成为安顺的自然底色、大地本色。
高山云雾出好茶。安顺产茶地区雾多寡照,清新湿润,集高原台地、温和气候、砂砾酸壤等优势资源,是开发绿色、有机、生态茶品的宝地。
在镇宁自治县江龙镇茅草村,依托高海拔地势、温润气候、深厚肥沃的微酸磨石土,孕育了六百多年不变的独特品质的“浪风关茶”,茶以“汤色翡翠、香味板栗香、浓爽持久滋味”等特点广被人知。
怎样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通过古茶树茶籽再播种,加上对古树的管护,成立茶业公司,扩大茶园面积,打造茶业精品,助力脱贫攻坚。”镇宁江龙浪风关白沙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穆发勇介绍道,公司自2016年成立以来,按照“科技兴茶、产业兴县”的经营理念,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计划打造1800亩“浪风关”红军白沙茶种植基地,打造集品茶楼、停车场、休闲广场、手工茶体验室等茶旅一体化的观光茶园,带动地方农民脱贫增收。
一片茶叶,一抹茶香,可撬动一个绿色朝阳产业。
近年来,承载着历史文化的安顺茶,在黔山秀水的恩泽浸润下,树起新的航标,开启新的征程。安顺市在巩固原有存量的基础上,通过土地整治、退耕还林,狠抓茶产业基地建设,多选荒山荒地建茶园,不断优化茶园规模,仅2018年全市无性系新植茶园建设面积完成5.3万亩,全市茶园总面积从2010年的19.52万亩增加到了2018年12月的80.3万亩,截至目前,安顺市茶园面积跻身全省第五位。
为进一步推进安顺茶的标准化建设,实现茶产业添绿增质共赢,安顺市加强引导企业、茶农严格实施“放心茶”工程,采取“源头监管、生产监控、市场抽检”等举措,从茶叶生产的源头、加工、包装到市场进行层层把关,不断构建茶叶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加强茶叶质量安全监管,筑好茶叶生茶的安全线,并不断加快茶园基地规模化、标准化和专业化建设,对农残、污染物超标“零容忍”,以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为突破口,打造生态茶叶产业链,打造高品质有机茶、品牌茶。让“干净”成为安顺茶自律的底气。
独具匠心打造绿色“茗”片
生态、绿色是大自然给予安顺茶人最好的馈赠,而如何将这种馈赠运用得淋漓尽致,则需要勤劳的茶人们匠心打造这张绿色“茗”片。
因明朝崇祯年间进贡皇室而闻名遐迩的“朵贝贡茶”,是贵州省特有的地方历史名茶,因产于普定县化处镇朵贝村而得名。如今,为振兴茶产业,重塑、做大做强“朵贝茶”品牌,普定县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2015年10月,“朵贝茶”成功注册地理标志商标,2013年,被国家质检总局授予“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
“芳香浓郁,色清味甘。”周恩来总理曾这样称赞“朵贝茶”。普定为更好打造这张闪亮的“茗”片,不断调整品种结构,突出发展绿茶生产,逐渐开发了红茶、白茶产品,提高了茶青的综合利用率。在成片茶方面,更是坚持以名优茶为抓手,着力开发大众茶。
除了“朵贝茶”家喻户晓外,“安顺瀑布茶”也是飘香四方的安顺“茗”片。
自安顺瀑布毛峰茶1997年注册为“瀑布”品牌以来,多次获得全国各类大奖和荣誉称号,品牌效应优势凸显,特别是2010年,“瀑布毛峰”成功入选“贵州五大名茶”后,市场占有率大大提高。近年来,安顺市为规范市场,统一品牌,提高产品质量,积极开展企业联合,组建企业联盟,立足生态和品质优势,积极开展品牌管理和维护,严格控制茶园投入品管理,实行“以草治草”、“以虫治虫”的绿色防控理念,依靠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加大茶叶精深加工力度。
近年来,安顺市紧紧围绕品质、品牌、市场营销和夏秋茶开发利用,茶叶产品结构不断丰富,现有绿茶、红茶、黑茶、白茶、乌龙茶等六大茶类中的五类茶叶产品,并相继涌现出“瀑布”、“朵贝”、“明英”、“瀑乡”、“金坝”、“格凸”等20多个地方名优茶叶品牌。
茶香也怕巷子深,加强品牌建设,更要会吆喝。
为践行“黔茶出山”、“黔茶出省”目标,安顺市不断加强品牌宣传推介,积极组织茶企到香港、北京、深圳、西宁、昆明、内蒙古等地参加各类茶事活动;利用对外宣传考察市场,建立安顺茶叶形象店和销售点;每个“五一”和“十一”期间组织茶叶企业在安顺市景区和人流集中地开展免费品茗活动;组织茶叶企业参加“中绿杯”、“中茶杯”、“国饮杯”、“黔茶杯”等评比活动,努力让安顺的茶名扬四海、香飘天下。
截至目前,安顺市品牌茶叶外销6000余吨,安顺茶已抢占了上海、江苏、浙江、重庆、山东、福建、陕西、内蒙古、甘肃等地部分市场份额,各类特色优质茶叶更是远销日本、迪拜、东南亚及非洲等地。
茶企带动富裕一方百姓
茶叶美了一方环境、兴了一方经济、富了一方百姓。
有人不禁这样问,一片小小的茶叶如何能够撬动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一片细细的嫩叶如何能致富一方百姓?从老百姓的生活变化中就能够找到答案。
“种茶虽是半路出家,但带上村民们一起过上好日子是一直以来的想法。”从一个普通的家电小老板,到荒坡上开辟1500亩茶园的创业者,先天残疾的紫云自治县坝羊镇红院村村民罗小红坚定信念,积极组织家乡父老学习种植、管理、采摘、炒制茶叶技术,为当地残疾人提供了就业机会,有效解决当地残疾人的就业问题及拉动当地的经济增长。
说起茶园给群众生活带来的改变,镇宁自治县革利乡水牛坝村村民周志华深有体会。“我家一共有300多株古茶树,每年可采春茶茶青300多斤,收益20000多元。如今又有金瀑公司来收购夏秋茶青,四月到九月期间预计可采粗老茶青2400多斤,增加收入14000元以上。”
周志华提到的金瀑公司是镇宁金瀑农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以本地茶叶为原料进行生态黑茶生产、加工、销售,与镇宁革利乡水牛坝村茶农签订收购协议,按照每斤6元的价格收购古茶树粗老茶青用于加工生态黑茶。
为助力脱贫攻坚,金瀑公司还与双龙街道办签订帮扶合作协议,街道办整合300万元涉农资金作为150户贫困户556人的股份,并以入股方式投入该公司,该公司每年按6%的比例分红返还给贫困户,以后每年递增1个百分点,直到300万元资金全部返还给贫困户为止。
一座座山脉连绵,阻挡住农民脱贫增收的脚步,一个个茶园则为贫困山区农民凿出了一条条致富路。(安顺日报 记者 胡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