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薏仁看中国,中国薏仁看贵州,贵州薏仁看兴仁!
近年来,薏仁米这个生于黔西南,长于黔西南的小小的“一粒米”,凭着优良的品质和良好的发展环境迅速壮大,跨过高山,越过海洋,勇闯国际大市场,占据了全球同行业市场份额的70%以上,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世界薏仁米“行业翘楚”。
得天独厚的发展环境
薏仁又叫薏米、五谷子、薏苡、回回米、米仁、薏苡仁、苡仁、六谷米等,是我国传统的粮药兼用作物,蛋白质含量平均比稻米、小麦、玉米等高5%-8%,脂肪含量高2%-5%。由于营养价值高,既可以做成粥、饭及各种面食食用,又可以作为中老年人日常滋补和美容的佳品,因此被称为“五谷之首”。现代科学研究发现,薏仁具有抗肿瘤、免疫调节、降血糖、降血压、抗病毒等药理活性,食用、药用、美容价值极高。随着世界各地人们对薏仁米的认知度越来越深,需求越来越大,其经济价值也越来越高。
黔西南是世界薏仁的起源地之一,几百年来,黔西南老百姓有着种植、食用薏仁米的传统习俗。这里的薏仁有着得天独厚的品质和优势——州内群山环绕,四季气候湿润,极适宜薏仁生长,因此薏仁种类丰富,生长于此的薏仁营养丰富,脂肪酸和氨基酸都非常高,支链淀粉更是占总淀粉含量的96%,因此口感香糯、黏性强、营养好;工业化程度相对低,生态环境保护良好,薏仁种植方式传统,农药、化肥用量极少,是不折不扣的“绿色食品”。
过去由于交通、信息闭塞,经济相对落后,人民生活水平较低等因素,薏仁的价值和作用并不被人们重视,仅限于零散种植,自种自吃。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山门,人们开始了薏仁米的分散加工和对外销售。近40年来,黔西南州薏仁米行业不断发展壮大,从种植、加工到市场营销,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都在时间的推移中层层蜕变。
打造完整产业链条
黔西南是世界薏仁米种植的主产区,截至目前,全州已有薏仁种植面积66万亩,形成了以兴仁市薏仁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晴隆县薏苡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和安龙县薏苡现代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三个省级示范园区为产业发展重点,集生产加工、销售、储运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成为全国乃至东南亚地区最大的薏仁产品集散地,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产业。
被誉为“中国薏仁之乡”的兴仁市种植薏仁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由于气候、土壤等因素适宜薏仁生长,因此独有的“兴仁小白壳”薏仁不仅品质优良,产量还高,可以达到亩产400公斤以上。改革开放后,部分精明的企业嗅到了“兴仁小白壳”薏仁的价值,纷纷做起了薏仁销售的生意,当时,最为红火的时候,全市有300多家大大小小企业在做薏仁米生意。然而,加工方式单一落后,企业间的无序竞争,使得薏仁米销售市场一度十分混乱,价格波动极大,农户的种植积极性一度受到打击,严重阻碍了薏仁米产业的健康发展。
对此,兴仁市党委政府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在种植上,按照国家绿色环保、生态有机的产业发展战略政策,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薏仁米种植规模逐年扩大。为确保薏仁米品质,出台了《薏仁米栽培技术规范》,依托加工企业大力发展订单生产,按照统一供种、统一种植、统一施肥、统一管理、统一收储等“五个统一”原则发展种植薏仁,逐步扩大无公害、绿色、有机薏仁栽培示范面积,提高农民的科学种植水平,目前全市种植薏仁面积已达到35万亩,占全州种植总面积的53%,种植农户达到5万余户19.86万人,年产薏仁米毛谷17.5万余吨。
在产业发展上,对薏仁进行精深加工,培育龙头企业自主研发产品。2013年,兴仁整合了10家从事薏仁米经营的企业,组建了贵州兴仁聚丰薏苡股份有限公司,以精薏仁米贸易为主导,薏仁系列产品为配套,彻底改变了过去落后单一的种植销售模式。近年来,兴仁更是加快了薏仁产业发展步伐,充分发挥与东盟各国的地缘优势,大力发展薏仁米加工贸易业,推进薏仁米国际化、市场化发展。目前,兴仁薏仁米加工贸易企业达385家,年加工能力达到40万吨,年产值20余亿元。国外及周边地区、种植的薏仁米,每年有20余万吨汇集到兴仁加工,销往国内各大中小城市以及出口到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形成了全球最大的种植基地和集散、加工、研发、信息交换中心。
在省州县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关注下,兴仁薏仁米产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先后被国家粮食行业协会授予“中国薏仁之乡”称号,被国家工商行政总局授予“兴仁薏仁”地理保护商标,被国家质监总局授予“兴仁薏仁”产品保护标志,获得了省农委颁发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地”证书,还得到“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等多个项目扶持,已经成为市场认可的品牌。2015年7月,“兴仁薏仁”被国家商标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18年9月16日,中国(兴仁)薏仁米博览会,中国质量万里行走进贵州·兴仁2018中国薏仁米品牌国际论坛暨贸易洽谈会在兴仁召开,会上,发布了《2018薏仁米产业发展蓝皮书》《薏仁米生态因子与品质大数据分析报告》;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对兴仁薏仁米“中国好品质”品牌进行授牌,省工商局向兴仁授予“兴仁薏仁米地理标志商标产业园(创建)”牌匾。
铸造国际知名品牌
产业要发展,种植、加工、销售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品牌的建设尤为关键。为打造过硬品牌,树立良好用户口碑,黔西南组织农科人员实施了良种繁育项目,对“黔薏苡一号”“黔薏苡二号”进行提纯复壮,并以此为基础带动全州薏仁的规范化种植。同时推动加工企业技改和重组升级,贵州聚丰薏仁集团、贵州汇珠薏仁集团、贵州薏米阳光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获得了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SC”证,“晴隆糯薏仁”获得了国家商标总局颁发的地理标志商标。
为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黔西南不断丰富薏仁米产业链,着力增加产品的附加值,邀请各地专家对薏米糠精油工艺等技术进行优化,通过不断研发新产品,延伸产业链,研发了“薏仁精米”“薏仁精油”“薏仁即食速溶粉”“薏仁谷壳碳”“薏仁保健酒”“薏仁化妆品”等6大系列20多种产品。自主研发了薏仁米“脱衣”技术,使黔西南薏仁米加工技术处在同行业领先地位,目前,国内云南、广西,国外缅甸、越南、泰国等地出产的薏仁米,都会集中到这里加工后,再销往世界各地,因此,全球80%的薏仁米基本实现了“黔西南制造”,牢牢掌握了全球薏仁米的定价权。
造福百姓的扶贫产业
在黔西南如火如荼的脱贫攻坚战中,产业扶贫是一个“重头戏”。要实现稳定脱贫,发展产业是关键。
如何用好这“一粒米”解决贫困群众脱贫的问题?为凸显薏仁产业在扶贫开发中的作用,拓宽薏仁米产业扶贫路子,黔西南州以兴仁市为核心区,将周边的安龙县、晴隆县、义龙新区以及贞丰县、普安县部分区域建立薏仁生态经济区,探索出了一系列扶贫模式,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了“基金扶持、订单帮扶、股份合作、托管经营”等产业精准扶贫模式,小小的薏仁米,已串起了一条脱贫的产业链条。
目前,依托薏仁生态经济区,黔西南已安置易地扶贫搬迁移民2万多人,发展产业带动就业近20万人,实现就地城镇化2万多人。全州种植的66万亩薏仁米,产量达20万吨,产值10亿元,覆盖了近20万户60多万人,带动贫困人口4.7万人。如今,薏仁产业,已成为黔西南脱贫攻坚战中最为重要的扶贫产业之一。(黔西南日报 记者 卢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