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农业产业发展纪实 ——
三穗县:产业扶贫助力群众脱贫增收

  多彩贵州网讯(刘宗焰本网记者杨雪)三穗县以三穗鸭产业为主导,商品蔬菜、精品水果两大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食用菌、中药材、猪牛等共同发展的“1+2+N”产业发展布局,推行“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及“十户一体抱团发展”等模式。畜禽规模养殖场180个。建成省级农业园区3个,州级农业园区2个,其中台烈颇洞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评为国家级“AAA”旅游景区。

  2018年全县玉米调减面积2万亩,改种蔬菜7381亩,食用菌370亩,中药材3171亩,水果4833亩,其他经济作物6483亩,共完成替代作物种植面积22238亩。完成三穗鸭养殖1203万羽,出栏1031万羽,禽蛋产量4200吨、蔬菜种植13.2万亩、食用菌种植1098亩、精品水果基地建设5.74万亩、中药材种植2.27万亩、早熟马铃薯种植0.52万亩、生猪出栏13.6万头、牛出栏1.24万头、羊出栏1.33万只,稻渔综合种养推广3.61万亩,带动贫困人口5.37万人,人均增收1200元。

  1、扎实推进“一县一业”。

  发展三穗鸭产业合作社19家、企业28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家,州级龙头企业4家,三穗鸭交易市场1个。培育了从事鸭肉(蛋)加工企业7家,其中蛋品加工4家,鸭肉加工企业3家,已开发出了三穗黄焖鸭、血浆鸭、老鸭汤和绿壳鲜鸭蛋、皮蛋、咸蛋等20多个鸭肉蛋产品;获得专利45件、贵州省著名商标2件、贵州省名牌产品3个,有机认证2张,无公害产地认证1张,无公害产品认证9张、获得三穗鸭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三穗鸭”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鸭产业带动贫困户1369户次。

  2、强化经营主体建设和品牌打造。

  一是先后培育省级龙头企业4家,州级龙头企业16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97个,家庭农场158个,种养殖大户155户,带动40363名贫困人口参与产业发展,实现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二是培育了“三穗鸭、吉态、张启福”等省级著名商标,累计申报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101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84个、有机农产品证书7个,有机转换证书9张,地理标志产品1个。其中2018年新增无公害农产品10个,有机农产品证书1个,有机转换证书4张。

  3、强化产销对接,助力“黔货出山”。

  一是积极组织县内各企业参加杭州市“电商博览会”、浙江农博会、杭州“最忆钱塘”文化庙会、杭州(江干)优质农产品展销会、贵阳“2018寻味三穗鸭”等各类大型农产品展销活动10余场,提升了三穗县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塑造了良好品牌形象。二是提升订单农业比重,做好农产品直供直销工作。黄桃、蓝莓直销广州4万公斤;千里山公司“三穗鸭”白条鸭直供杭州26.47万只;与河口农商互联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签订蔬菜5600亩、豇豆和榨菜6000亩,并完成供货。三是加强农校、农医、农超、农企及农产品进机关单位食堂对接。全县学校食堂、医院已采购猪肉24.98万公斤、常用蔬菜15.52万公斤、大宗食材58.94万公斤,中小学营养餐订单年采购2520吨,惠及合作社32家、贫困户3700余人。玉木耳、金秋梨等农产品已在贵州合力超市等14家超市销售,不完全统计,农产品销售额为1.48亿元。

  4、加快产业项目推动,抓实利益联结。

  探索出“三变·五金”利益联结机制,采取扶贫资金入股市场经营主体及市场经营主体带动贫困农户模式,推动产业发展。投入财政涉农统筹整合资金7416.38万元,实施产业项目104个,目前分红476.84万元,带动1.1万户50934人,贫困群众年均增收3200元。同时,按每户不高于5000元的标准,累计发放产业直补资金2331.54万元,带动6465户24532人贫困群众年均增收36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