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贵州网讯(通讯员 刘军林)近年来,威宁自治县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抓手,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目标,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始终把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培育特色主导产业作为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不懈地推进果品主导产业和蔬菜、畜牧、马铃薯等区域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规模扩张、管理增效、龙头带动、品牌推介的产业化发展路子。
过去的2018年,威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认真按照市委、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任,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全力推进,整个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在面积落实、领导示范、技术指导、基础设施配套、市场开拓、融资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成效显著。
抓组织领导促工作落实
2018年,威宁县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中,认真落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书记、县长双组长领导制度。切实做到主要领导亲自带头调研、亲自研究、亲自安排、亲自把关。同时明确由联系农业的县委副书记、分管副县长、人大、政协联系领导分别牵头主抓烤烟、马铃薯、苹果、蔬菜产业,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部门协作配合抓、上下联动共同抓”的工作格局,强力推进各项工作。各乡镇(街道)、部门也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加强人员配备,落实工作责任,形成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
抓政策扶持促项目落地
2018年,威宁县为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步伐,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马铃薯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关于加快苹果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蔬菜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等文件及各年度实施方案,出台了《威宁自治县玉米结构调减工作完成情况考核奖励办法》、《辣椒和中药材种植补助方案》等系列奖补政策文件,加大对有关产业的扶持力度。玉米调减方面,县里拿出1000万元作为奖补资金。在其他产业发展方面,县财政每年各安排1000万元支持马铃薯、苹果及高原冷凉蔬菜产业发展,同时加大涉农部门资金整合力度,鼓励良繁体系、高产示范体系建设和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通过财政贴息鼓励良繁基地建设和投资生产加工、物流销售环节,建立人才激励机制,鼓励农技人员、科技人员采取留职留薪、带职带薪及技术入股等方式参与威宁核心产业的经营发展。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和农业企业兴办各类农技服务实体,坚持每年选派和外聘专业农技人员围绕几个核心产业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加大无公害、绿色、有机、地理标志“三品一标”认证推广力度,组织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申报认证,创建“威宁洋芋”、“威宁苹果”、“威宁高原冷凉蔬菜”、“威宁白萝卜”等农产品公共品牌,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有序提升产品价格,为群众增收致富打下坚实的基础。2018年,威宁农业结构调整工作所需资金通过财政专项资金支持、涉农项目资金整合、基金申报等方式落实。威宁同时还组织人员到遵义等地开展辣椒烘干技术考察学习,通过政府扶持,在草海镇、二塘镇、黑石头镇、秀水镇、牛棚镇等乡镇建设辣椒烘干厂,解决产业发展短板。
抓技术指导促农业增效
2018年,威宁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中,采取部门领导班子分片负责抓工作的方式,促进工作落实,根据每个乡镇(街道)的产业发展实际,县人民政府要求农业部门实行因地派人,实行农业部门领导班子分片负责乡镇(街道)玉米调减工作,负责对所联系片区乡镇(街道)进行技术指导,综合协调玉米结构调减工作存在的问题,确保玉米结构调减工作存在问题及时整改推进。同时采取技术人员蹲点抓技术指导,促农业增效。根据各乡镇(街道)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情况,因需派人,从各农口业务部门抽调技术人员下乡蹲点,专门指导、服务产业发展工作,各乡镇(街道)至少一名专业技术人员蹲点指导,深入村组、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培训活动,全年共开展了37600余次技术指导活动,培训农户21万余人次,解决了以往农业产业发展缺乏技术指导问题,有效助推产业结构调整工作。
抓示范创建促技术推广
2018年,威宁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中,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4541”要求,打造了4个县级领导示范样板点、146个乡级领导样板点。在领导样板点建设中,威宁自治县印发《威宁自治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县级领导示范点建设方案》(威党办发〔2018〕49号),明确为一个县级领导样板点一个工作专班,确保示范样板点工作抓有落实、做有示范、看有样板。同时,在乡级领导样板点建设中,威宁自治县把技术指导、规范化建设、市场销售、利益联结机制等内容纳入考核内容,有效推进了示范点建设。
抓龙头带动促农民增收
2018年,威宁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中,强化县乡两级龙头引领,大力引进中垦薯业、上海雪榕、北京德青源、陕西海升、广西宏华、广州江楠等一批优强知名企业落地威宁参与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大力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中垦薯业集团在威宁投资建设马铃薯一二三产融合的精准扶贫项目,项目总投资约18亿元,建设150亩马铃薯组培中心,年产脱毒马铃薯组培苗700万瓶、1.5亿株,建设800亩微型薯生产基地,建设20万平米联栋式智能温室,年可繁殖微型薯4亿粒,生产工艺国内领先,生产规模亚洲最大,建设4万亩马铃薯原种扩繁基地,年生产优质马铃薯原种5万吨,建设马铃薯加工园区,开发生产全粉、淀粉、速冻薯条、鲜切薯、罐头薯等。引进了我国最大的果汁生产上市企业海升集团,建设1万亩矮化密植肥水一体化精品苹果产业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和实施2万吨气调库以及苹果和胡萝卜系列产品深加工项目,同时引进了我国最大的蛋鸡养殖企业北京德青源集团,建设240万羽蛋鸡养殖场,配套建设饲料、生物肥和屠宰加工生产线,引进了我国最大的果菜批发企业广州江南集团,实施10万亩蔬菜标准化基地建设项目和占地面积2000亩的“江楠农产品大型交易中心”建设项目及100亩“贵州江楠蔬菜包装厂”建设项目,该产地市场将成为西南地区高原冷凉蔬菜重要集散地,带动就业上万人,引进了我国最大的食用菌生产上市企业——上海雪榕集团,建成金针菇一、二厂和杏鲍菇标准厂房以及占地1200亩的香菇标准大棚968栋。千喜鹤集团成功入驻威宁,将在很大程度上为帮助威宁解决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同时,威宁自治县还成立了农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建立了由龙头企业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部署产业发展重点工作,协调解决重大问题。以威宁自治县农业产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为龙头,组建专门的经营公司、合作总社,按照市场规则与各农业龙头企业合作,承担起引领和指导大规模生产、种植的任务。
抓利益联结促农企共赢
2018年,威宁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中,大力推广“塘约经验”和“三变”改革,让龙头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和农户特别是贫困户共享发展红利,实现抱团脱贫、共同致富。着力培育新型发展主体,探索“公司+品牌+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和推广订单生产收益、资产扶贫收益、劳动务工收益、反租倒包收益、政策扶持收益、入股分红收益等助农增收方式,鼓励村支两委领办创办企业或合作社,探索建立“龙头企业+村级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多种发展和利益联结模式,着力壮大村集体经济并带动贫困群众增收。如新发乡龙滩村“塘约经验”试点成立了村社一体祥泰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农户的1500余亩土地入股合作社,将42户贫困户147人纳入合作社,同时整合10万元村集体经济和市政府办协调下拨100万元扶贫资金,在龙滩村石塔自管委、龙滩自管委、下坝自管委种植软子石榴1200亩,在石榴园区套种辣椒500亩,规划种植猕猴桃500亩,并按农户70%、合作社20%、村集体10%的比例进行分红。哲觉镇公平村成立“阳光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年终按照“541”的分成模式,即合作社40%、村集体10%、村民50%的收益分配模式进行利润分成,形成村集体、合作社、农户三方共赢的局面。牛棚镇三河社区成立三河社区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吸纳281户农户1197人入社,其中贫困户23户82人。产生收益后,5%归合作社,其余95%的收益按农户入股占比情况进行分成。草海镇同心村成立万众创新合作社(“村社一体”),所产生的利润按照群众占股60%、合作社占股30%、集体占股10%比例分红,农民人均收入从以前的3000元增加至如今的8000余元,村集体经济得到积累,逐步走向小康村。小海镇松山村成立威宁县乌木屯群星农民专业合作社(村社一体合作社),采取股本投入模式,以社员土地作价入股、社会资金入股、村集体投入入股、劳动力作价入股四种方式;利益分配按1:2:7(村委会:合作社:农户)进行分配。在村社一体合作社下设各类专业合作8个,全社区783户农户中,有324户已加入村社一体合作社,其中贫困户48户。
抓督查考核促工作落实
2018年,威宁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中,该县就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立了13个专项督查指导工作组,实行“5天一通报”、“10天一评比”、“1月一调度”的督查考核机制,每个组负责3个乡镇(街道)的督查指导工作,督查指导组按照每5天开展一次督查指导的要求,对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行督查指导,及时对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产业选择、种植技术、规范管理等进行指导,对结构调整中存在问题及时反馈,有效指导全县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正常推进。在督查中盯住不落实的事、盯紧不落实的人,对存在的问题限期整改,将督查考核结果列入绩效考核。对工作开展不力的单位、个人通过通报批评、诫勉谈话、免职等方式进行问责,确保工作推进。
措施得力成效显著
2018年,毕节市下达威宁自治县农业结构调整目标任务数为调减玉米27.3万亩,威宁实际调减29.4万亩,占目标任务数的107.7%,实现“五大重点区域”低效传统玉米全部调减的目标,计划打造4个县级领导示范样板点2万亩,实际打造2.5356万亩,占目标任务数的127%,其中县委书记点完成0.96317万亩,占目标任务192.6%;县长点完成0.53784万亩,占目标任务的107.6%;副书记点完成0.53191万亩,占目标任务106.4%;副县长点完成0.50268万亩,占目标任务100.5%。计划打造146个乡级领导样板点14.6万亩,实际打造17.3万亩,占目标任务数的118.49%,计划香葱种植0.3万亩以上,实际完成0.8万亩,占目标任务数的267%,烤烟种植26万亩,实际完成26万亩,占目标任务数的100%。主导产业规划种植马铃薯180万亩、蔬菜90万亩、中药材35万亩、经果林229万亩(其中苹果50万亩),肉牛养殖30万头,各项工作成效显著。
如今的威宁,传统农业向现代特色农业、绿色生态农业转变的步伐不断加快,逐步走上了科技应用、产业兴农、农民增收“三盘棋”同下,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效益”同抓,农民增收渠道变通变畅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