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贵州网讯 四月的南国,蓝莓花竞相绽放。
“中国蓝莓酒之乡”贵州省凯里地区生产的“凯缘春蓝莓红酒(粉标)”,在第十三届中国国际酒业博览会上,荣获2018年度“青酌奖”。
这是贵州凯缘春酒业有限公司采用蓝莓酒配制和独特的低温恒定酿造工艺专利技术生产的蓝莓红酒品牌,不断延伸蓝莓产业链成为贵州省贫困山区脱贫攻坚的典范。
一
十年磨砺,凯缘春蓝莓红酒蜚声海内外。
“保持蓝莓果酒原味,香气浓郁,口感独特醇厚。”
4月8日,贵州凯缘春酒业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符洋介绍说,以“麻江蓝莓”为原料,其含的花青素比普通蓝莓的高3倍,采用自主研发的蓝莓酿酒酵母菌、蓝莓酒配制技术专利,经过低温恒定发酵工艺酿造而成。
目前,公司生产凯缘春蓝莓红酒“黑标”“粉标”“蓝梦谷”等系列产品,年生产量蓝莓红酒1000吨,远销广州、深圳、重庆等地,出口日本,供不应求。
公司总经理范刚介绍说,生产凯缘春蓝莓红酒的原料,采取公司蓝莓种植基地自产+订单收购,各占50%。仅去年与朝阳丹凤商贸有限公司签订蓝莓购销帮扶协议,蓝莓鲜果、加工果,保底价和兜底价,分别为每斤10元、4.5元,销售蓝莓200吨。
“1公斤蓝莓鲜果,采用蓝莓酿酒酵母菌发酵可酿造红酒750毫升,售价每瓶198元。”符洋算了算细账,说,过去,卖鲜果20元左右。
据了解,贵州科学院依托麻江蓝莓深加工,形成花青素胶囊、含片、护肤品等,已取得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引领贵州蓝莓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成为贵州精准扶贫的推进剂、山地特色农业产业的典范。
目前,贵州从事蓝莓产业链上的经营实体已超过500家,其中,农业、商业和轻化工方面,已超过300家。
二
走进凯里,漫山遍野的蓝莓树在山风中摇曳生姿。
4月9日,在碧波镇兴欣蓝莓种植场看到,娇小的蓝莓树间,十几个农民在挥锄除草,不时传来爽朗的笑声。
“除草要除根,春风吹又生。”61岁的碧波镇朝阳村脱贫户杨翠莲边唱边说,打工三年了,每年收入2万元。
蓝莓是一个用工密集型的产业,平时施肥、修枝、锄草,剩余劳动力都能入园务工。采果,每天用工量上百人。蓝莓丰产期,旅游观光还能为村民带来旅游收入,荒山‘变’金山,农民收入大幅提高,真正实现脱贫致富。
2010年,种植场主人王明友在朝阳村流转土地390亩种植蓝莓,辐射全镇种植蓝莓6300亩,带动500余户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增收。
去年,王明友种植蓝莓亩产量600斤,总收入62万元,除去务工费30多万元和成本,获利20万元。
王明友表示,他种植蓝莓,施有机肥,不打除草剂、农药。一旦遇到果蝇,则用玻璃瓶装糖醋液挂在树技上进行诱捕,这样生产的果品绿色环保。
在科学加强田间管理的同时,王明友进行“麻江蓝莓”品种改良,改种粉蓝、灿烂和蓝大,其果实有个头小、皮厚、原生态性强的特点,提高产品质量。
如今,“麻江蓝莓”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无公害有机产品认证。
这是1999年麻江县率先在贵州开展蓝莓引种试验,先后攻克蓝莓繁育、栽培、病虫害防治等技术难关,2006年进行产业化推广,历经淬练,从科技创新到自主品牌打造的完美“蜕变”。
三
清明时节,中国生态蓝莓园——蓝梦谷,一串串白花、绿叶相映成趣,游客纷纷涌入这片“花海”踏青赏花。
蓝梦谷,地处麻江县龙山镇共和村乌卡坪,是麻江县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蓝莓种植核心区。1.5万亩的有机蓝莓种植园起伏绵延,天然蓝梦湖与莓园交相辉映,犹如一块蓝色宝石镶嵌在绿色的海洋,风光旖旎,环境优美。
4月10日,记者漫步登上景区观景台,游客服务接待中心、蓝莓技术科研中心、蓝莓酒庄、蓝莓科普馆、蓝莓商埠、蓝湾码头、观景台、滑道、露营地、自行车道,尽收眼里。
当天,该村翁安寨农家乐门庭若市,店主何兴能刚收拾好桌子,游客又满满围坐。贵州麻卡蓝莓庄园有限公司生产的蓝莓蜂蜜、蓝莓果干、果酒、蓝莓面条,一售而空。
“种植蓝莓鼓了腰包,绿了山坡,还带动了乡村旅游。”村支书韦玉军看到这一景象欣然说。
龙山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吴艳介绍,乌卡坪,过去是一个穷乡僻壤,人烟稀少的贫困山区。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发展农文旅一体化,将低产林改种蓝莓,并融合当地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开发近郊型的观光、采摘、休闲的乡村游,摇身变为“蓝梦谷生态旅游景区”。
数据显示,仅2017年,麻江县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36亿元,同比增长57.63%,直接带动650户贫困户2260余人脱贫。
小小蓝莓,从落种麻江后,一步一步从单纯的蓝莓农业产业“升级裂变”,朝着农文旅一体化发展大步迈进,激发出无限活力。科技的支撑,引领着蓝莓产业链的健康发展。据不完全统计,贵州省种植蓝莓总面积达20万余亩,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农民增收5亿多元,带动了观光旅游、运输、冷藏、包装、营销和深加工等各行业发展,解决就业人口3万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