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农业产业发展纪实 ——
【“凉都绿地”系列报道之一】六盘水:百万亩刺梨种植,谱写出“林改”新篇

  置身于凉都的金秋时节,你就会感受到,自己早已绿居在林丛深处了!

  不用述说诗和远方!那些随处可见的刺梨山果,伴随着娇滴的朴实之媚,遍布于山坡和田边地角。

  丰收和喜悦里,你可以随手捻起一个个美轮美奂的词,作一篇与“绿”有关的美文,奏一曲“改”之乐章,然后看满地金黄,收割幸福。

  ——题记

  连片种植的六盘水刺梨基地

  贵州人司空见惯的刺梨山果,却被做成了产业。

  尤其在六盘水,百万亩刺梨种植,以其规模性、辐射性、带动性、引领性产业之特点,为农户找到了增收致富的经济增长点,也为六盘水筑起了一道牢固厚实的生态屏障。

  近年来,六盘水紧扣“推进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题,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抓手,持续增强林业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把有效提高林业综合效益,作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和生态需求。

  为打通林业产业发展的“任督二脉”,六盘水以市场为引领,因地制宜,从补齐生态短板、做强做大优势产业等方面不断发力,扩大了林特产品的有效供给。

  与此同时,六盘水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大生态”、“大扶贫”战略部署,按照“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和“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要求,立足独特的资源禀赋,大力发展刺梨产业,将森林资源与发展现代化林业产业做到了有机衔接。

  盛产的凉都刺梨果

  记者了解到,早在十年前,六盘水这座以工业为主的新兴工业城市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曾经引以为傲的钢铁和煤炭“卖出了白菜价”,严峻的形势,把产业升级转型推到了六盘水市委市政府决策层的面前。

  六盘水不得不重新审视一度被“怠慢”的农业,对境内1571种野生植物进行比对后,把刺梨作为发展高海拔山地林业产业的“不二之选”。

  “居于六盘水目前的森林资源等实际,我们要多元化发展林业产业,向森林索取更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把发展森林资源做到极致。”让记者没有想到的是,六盘水市林业局有关负责人语出惊人。

  曾经“山多树少,石多土少”的荒山荒坡,如今长出了致富金果。

  据此,六盘水人的勤劳与智慧,绿了贫瘠之地。乘风破浪的林改,以破旧立新之气势,护住了青山绿水。

  丰收的喜悦

  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以来,六盘水市委市政府聚焦脱贫攻坚目标,在对地理条件、种质资源、市场前景等进行科学研判后,精准选择了刺梨作为调结构、转方式、兴产业、富农民的主导产业之一。

  “高、少、碎、瘦”的六盘水林业生产条件,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善,特色林业产业方兴未艾。

  于是,那些长于荒山荒坡或田坎地角的刺梨,如今正以标准化、规模化种植模式,走进人们的视野。深加工,让刺梨摇身一变,径而走向市场、走向餐桌,成为备受消费者青睐的饮品。

  今年4月,贵州省自然资源厅卫星遥感监测数据显示,六盘水市刺梨种植面积100.76万亩,占全省总刺梨种植面积的65%。此消息一出,六盘水发展现代化林业产业的信心接踵而来。

  规模化标准化的刺梨基地

  目前,六盘水已成功打造3000亩以上连片刺梨种植示范基地21个、5000亩以上10个、万亩以上3个。

  “大块头”现代化林业产业,让散生分布的刺梨,有了集中生长的“家”。于“夏花秋实”之季,呈现出一道靓丽的风景,令人叹而观止的生态功能凸显。

  截至目前,六盘水刺梨种植面积已达110.9万亩,精深加工产能68万吨,覆盖农户15.82万户53.73万人,其中贫困人口2.56万户10.49万人,2019年产值预计可实现10亿元以上。

  地处乌蒙腹地的六盘水,变荒山荒坡为千顷良田,于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异军突起的林业产业,交出了一份看得见摸得着的漂亮答卷。

  记者注意到,去年12月,一场“绿意”盎然的新闻发布会通报,截至2018年12月底,六盘水累计完成营造林354.83万亩,森林覆盖率从2014年的43%,一度跃升至2018年的59.72%。其中,刺梨产业发展促进森林覆盖率提升约占6.7%。然而,六盘水史料记载:198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仅为7.55%。

  这一数据“速变”的背后,六盘水已然给刺梨穿上了一套集“优质、绿色、安全”为一体的“金钟罩”。

  刺梨,正以其独特的生长方式林立于六盘水市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不可替代”的位置。并逐步形成了“一产往后延、二产走高端、三产聚人气”的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发展格局。

  喜悦!小刺梨带来致富新希望

  小刺梨,结出了“强、大、贵、好、赢、惠”的产业革命硕果。

  发展刺梨产业,六盘水真可谓“实招”频出:一是引进企业。通过招商引资,让优强企业入驻,为刺梨产业注入了新活力。先后建了4家刺梨深加工企业,总规划年加工能力68万吨,占全省规划加工总能力的76.49%;二是推动“三变”。让农户通过土地或劳动力等参与入股,并采用“公司+农户+合作社”等多元化的运作模式,将发展刺梨产业所带来的红利让利于民;三是加大扶持。2014年,加大猕猴桃、刺梨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确保农户增收,制定了“3155”工程项目实施意见,对育苗、种植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扶持。

  盘州市刺梨加工生产线


  科研人员正在做刺梨研发

  六盘水还按照“1+4+N”即“1个产业+4个最大+N个载体”的思路,瞄准打造“全国最大的剌梨基地、最大的剌梨产品加工基地、最大的剌梨产品商贸中心、最大的剌梨产品出口基地”的目标,坚持把“脱贫任务繁重、生态亟需治理、立地条件允许、群众愿意接受、必须试点种植”等五个要素作为布局刺梨产业的刚性原则,按照“一个领导、一个专班、一个方案、一个时限、一个结果”的要求,通过实地调研,在全市筛选出适合发展刺梨产业的乡镇76个,同时根据刺梨产业发展在不同阶段的需要,先后制定了《六盘水市刺梨产业发展规划》、《六盘水市刺梨产业提升行动计划》、《六盘水市刺梨产业发展推进方案》,为全市刺梨产业构建了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快速发展通道。

  此外,六盘水还在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就业保障机制等方面做足做细工作,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盘州市刺梨产研中心

  在“产、学、研、用”方面,六盘水已逐步消除各种隐性壁垒,产业技术标准日臻成熟。已生产出刺梨饮料、刺梨果脯、刺梨面膜、刺梨精粉、刺梨含片等20余种刺梨系列产品,分别销往北京、深圳、武汉、重庆、成都、昆明等市场。

  另据悉,2014年,六盘水市产出的刺梨果脯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6年、2017年先后获批“省级出口刺梨质量安全示范区”和“国家级出口刺梨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今年1月,贵州天刺力公司提交的“刺梨果汁饮料及其生产方法”发明专利成功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评审,入选第二十届中国专利优秀奖,系全省3家获奖企业之一。

  刺梨系列产品

  “刺梨王”、“初好”等刺梨品牌不断在全国叫响,并初步形成了“世界刺梨看贵州、贵州刺梨看凉都”的发展格局。

  刺梨于“三变”,是一条系在脱贫攻坚上的“金腰带”,正逐步打破六盘水市大力发展现代化林业产业的“制约”瓶颈,发生着“量”与“质”的变革。截至目前,全市采取“三变”模式发展的刺梨产业达84万亩,仅利用“反租倒包”方式进行管护的面积就高达20万亩,覆盖农户7.6万户23.7万人,其中贫困群众0.84万户3.8万人,助推户均年增收1200元以上。

  六盘水刺梨产业入股分红(资料图)

  刺梨于“改革”,已成为六盘水发展“大健康”产业的“佼佼者”,成为实施“大生态”建设的“如意郎”,成为推动“大发展”的“潜力股”,成为助力“大扶贫”的“急先锋”。

  刺梨于“效益”,已成为六盘水生态治理的“先锋树”、旅游发展的“景观树”、脱贫致富的“摇钱树”。

  在六盘水,刺梨、猕猴桃、水城春茶叶,已获尊为“凉都三宝”。小刺梨占据了重要一席,并辅之以“生态、经济、旅游、社会”之价值,让全市林业产业发展的步履更加铿锵有力。

  时下,刺梨之“绿”,让“凉都”绿得其所,绿得恰到好处。复苏轮回的季节高处,一幅幅景美、人和、山青、水绿、民富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徐徐铺开!(多彩贵州网记者 胡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