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农业产业发展纪实 ——
标准制定

      一、标准建设的定义

标准化建设是制度化的最高形式,可运用到生产、开发设计、管理等方面,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工作方法。 标准化是指在经济、技术、科学和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的事物和概念,通过制订、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

标准化建设阶段步骤

根据世界各国的经验,企业标准化工作要攀登三个台阶,要走三步曲

1步,制定好能确切反映市场需求,令顾客满意的产品标准;

2步,建立起以产品标准为核心的有效的标准体系;

3步,把标准化向纵深推进,运用多种标准化形式支持产品开发。

  二、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构成

1.基础标准体系

基础标准是指导农产品标准化工作开展的基础,包括农产品标准化工作导则、农业术语标准、农业技术准则以及基础通用标准。为控制农产品质量,保证农产品标准化工作有序开展,制定的其他相关标准都需要以基础标准为依据。以基础标准为保障,在基础标准体系上,延伸至农产品标准的各方各面,从而健全完善整个标准体系建设。

2.产品标准体系

产品标准是为保证产品的适用性,对产品必须达到的某些或全部要求所制订的标准。本文按照《规划》所规定的农产品种类,同样将产品标准体系分为10144农产品及相关产品制品标准子体系。在产品标准体系中,努力健全各大品类的农产品标准,保证能够达到一品一标,保证所有特设农产品都有标可依。同时产品标准体系还包括了产品的评价体系和产品包装体系,产品评价体系能够对农产品的一些特性进行评价,包括绿色卫生、安全、地理优势、市场满意度等等。从而能够制定出适应市场变化的相关标准。产品包装体系,通过推行各农产品自己特色的包装,实行质量责任可追溯标识管理,获得绿色无公害产品等相关权威认证,从而保证在产品包装上形成自己特色。

3.技术标准体系

农产品技术标准体系涉及的范围很广,主要包括农产品在种植、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过程中,对每个关键环节制定的技术准则、规程规范以及质量要求标准等,主要由以下几类技术标准组成:

1)基地建设标准

基地建设主要包括农产品种植和生长的环境质量要求、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条件以及在基地建设过程中所涉及的基础设施要求规范等。

2)种苗繁育标准

种苗繁育主要包括的是良种(种子、种苗、种畜、种禽)的培育和繁育技术标准,主要分为:亲本种植、品种选育、亲本繁育、常规制种、杂交制种、种子质量等标准。

3)产品采摘、加工标准体系

农产品采摘、加工标准主要包括农产品采摘技术要求、采后处理技术要求、各加工环节的技术规范等标准。

4)生产技术标准体系

生产技术标准主要包括农产品种养技术规范,按其生产过程农艺措施的相对独立性、单项技术的成熟性、关键环节质量控制的要求,可分为:农产品生产加工技术规范、农产品病虫害和疫情疫病防治、农药使用技术规范、禽类饲料质量要求以及生产过程中涉及到的设备相关技术规范。

5)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农产品质量标准按不同阶段的产品划分主要包括加工原料质量标准、加工产品质量标准、成品产品质量标准。

6)产品流通标准体系

产品流通标准主要指的是农产品运输链各环节技术规范,包括农产品的贮存、包装、运输到市场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相关标准。

7)其他技术标准

其他技术标准是指与其他学科相联系为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配套标准,主要包括农业机械作业质量安全、技术条件、标识规范、农产品信息收集与服务等相关标准。

4.方法标准体系

方法标准是以试验、检查、分析、抽样、统计、计算、测定、作业等各种方法为对象制订的标准。在农产品标准化领域,主要包括试验方法:如农产品特性的试验方法规程等;检验检疫方法:如农产品的进出口检验方法规程、病虫害检验检疫标准等;分析方法:如农产品危害控制分析方法等;测定方法:如农产品中特定成分的测定方法标准等;抽样方法:如农产品数量抽样计算方法等标准;工艺方法:如农产品生产过程中所涉及的加工工艺方法标准等。

5.管理标准体系

管理标准是为了加强农产品生产经营管理、质量控制等需要协调统一的管理事项所制定的标准,包括环境管理标准、生产管理标准、经销管理标准以及质量控制标准。

1)环境管理标准:主要包括农产品在种植生产过程中的环境保护、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等标准。

2)生产管理标准:主要包括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等的合理施用与放置管理、种植、栽培、饲养、养殖以及农产品初加工管理等。同时,生产管理标准还包括了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工作人员的工作管理标准,包括员工岗位职责、工作规章制度等管理规范。

4)经销管理标准:主要包括农产品市场准入、市场管理标准等。

5)质量控制标准:主要包括保证农产品质量的相关标准,如产品认证、产品质量监测、产品安全卫生、质量溯源等管理标准。

6.品牌标准体系

 

三、实施标准建设对农业发展的意义

一)推行农业标准化是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保障消费安全的重要基础性上作。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被广大消费者所关心和重视,对农产品消费安全的呼声越来越高。但由于长期以来片面追求数量和分散、粗放的农产品生产经营方式,有些生产者使用违禁农药、不合理使用化肥,导致农产品有害物质残留问题比较突出,不仅威胁消费安全,而且破坏生态环境。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措施就是通过推行农业标准化,不断提高农民科学合理用药、用肥的能力和自觉性,用标准规范农业生产、加工行为。同时,标准化生产与加工技术的推广,也为农产品质量监管提供了标准支撑,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主体明确、环节清晰、依据充分,提高了监管效能

(二)推行农业标准化是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实施以标准为基础的国际贸易发展战略,提高农产品市场准入门坎,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面对激烈的农产品市场竞争和日益严重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要做好优势农产品能打出去、受冲击农产品能守得住两篇大文章,就必须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下大力气增强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下大力气提高我国农产品贸易的技术保护水平。

(三)推行农业标准化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最佳桥梁。

农业标准化是科技兴农的载体和基础。它通过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成熟的经验组装成农业标准,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中,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从而取得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最佳效益,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它融先进的技术、经济、管理于一体,使农业发展科学化、系统化。因此,实施农业标准化的过程就是推广农业新技术的过程,就是农民学技术、用技术的过程,是促进农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数量型向数量质量并重型、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的过程,是新阶段农技推广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