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8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六盘水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刚用“喝着喝着,春天就来了”的诗意表述推广“水城春”。到了2019年全国两会,李刚骄傲地向媒体介绍,“水城春”在腊月初八就出锅,而且卖出了高价,这是六盘水农村产业革命的“战果”之一。
消息一经报道,占据“凉都三宝”首席的“水城春”伴着浓浓的春意蜚声海内外。“火”起来的背后,底气从何而来?
答案一:“水城春”贵在早。
1月13日,新春佳节还未到,水城县杨梅乡杨梅村的茶叶基地里,茶树已吐露新芽,勤劳的茶农们手托茶盘、腰挂茶篓,一双双巧手上下翻飞,一叶叶嫩绿茶青被采摘入筐。
“水城春”早,得益于水城县地处高海拔、低纬度、寡日照、多云雾地区,山高谷深,立体气候明显,雨热同期的独特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特殊的高原小气候使得茶产区早春回暖快,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茶树积累养分,茶叶萌芽早、持嫩性好,芬芳物质多,茶香醇而不涩。
早就是优势就是先机,在同等气候条件下,“水城春”每年开园时间比我省遵义、黔南主要产茶区早10-15天、比江、浙一带早10-25天。
水城春早茶先知。一个“早”字,不仅让“水城春”抢先占领市场,在价格上占有一定的优势。在1月25日举行的“水城春”20周年庆暨早春茶推荐会上,今年第一锅3斤春茶,就分别拍卖出了88000元、98000元、108888元的高价。
答案二:“水城春”优在有机。
“采茶姑娘上茶山,一层白云一层山,满山茶树亲手种,茶歌飞上白云天。”当地广唱的采茶山歌,道出“水城春”的独特之处。
在水城县,茶叶基地平均海拔1600米,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高。主要茶区终年云雾缭绕,生物多样性,虫害天敌多,茶园病虫害轻。经贵州省农产品质检中心多年跟踪监测,认为独具发展无公害茶、有机茶、出口茶的优势。
明朝中期,勤劳聪慧的汉族人把茶叶带到水城县蟠龙镇木城。清乾隆年间,木城茶就因为品质优成为贡茶。
目前,“水城春”有“天下第一春”“高原第一春”“乌蒙第一春”“凉都第一春”等早春茶品牌,形成了倚天剑、金蛇剑、水城红、春意等十余个名茶系列产品,通过了“有机茶”、“ISO9001”、“HACCP”、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体系认证,申报了水城县国家级安全出口示范区备案产品。
答案三:“水城春”重在富硒。
水城县早春茶产区,是继中国陕西的紫阳、湖北的恩施之后发现的第三个富硒地带,加之水城多山、且山高多雾,丰富的漫射光促进了氨基酸、咖啡碱等有效成份的积累,使茶叶别具香气和滋味,
经检验,早春茶产区土壤含硒量达到每公斤1-5毫克,茶叶的富硒含量每公斤0.8-1.5毫克,茶叶中的有机硒蛋白有很好的抗氧化性能,是难得的养生养心佳品。
立足生态优势和产业基础,水城县迈开了茶叶产业提质增效的步伐,不断加快茶园基地规模化、标准化和专业化建设,“通过科学管理,合作社1300亩茶园一个月就采集4吨半茶青,获利135万。”顺场县腾鹏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徐祥辉望着长势喜人的茶树乐呵呵地说。
围绕“早”字做文章,在“特”字上下功夫。近年来,水城县把茶产业作为农业特色主导产业之一,在龙场、顺场、杨梅、新街、蟠龙、勺米、米箩、果布戛等10余个乡镇大力推广茶叶种植,目前,全县发展茶叶种植面积8.02万亩,可采面积5.6万亩。2018年产量151吨,产值1.95亿元;今年预计产量200余吨,产值2亿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