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贵州网讯(通讯员 韦阳慧)眼下正是秋收时节,走进修文县内的猕猴桃园,果实挂满枝头,种植户们已经做好准备,迎接又一年的猕猴桃丰收季。
修文猕猴桃从最初的1940亩发展到现在的16.7万亩,居全国第四位,仅次于陕西周至、眉县和四川苍溪,贵州省第一位,覆盖10乡镇108个行政村,目前已实现以“龙头+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发展模式,进入全产业链跨越时期。
规模化:品种优良产品丰富打牢产业基础
修文猕猴桃的主栽品种为“贵长”,是贵州省果树研究所会同贵州省理化测试中心、贵州省植物园等13家协作单位经过11年的调查研究,选育出的优势品种,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和品种特色。该品种属于绿肉系列,果肉细嫩香糯,酸甜适中,极耐贮藏,货架期长,经过市场测评,适宜广泛的消费人群。
随着猕猴桃产业的不断扩大,根据市场消费者对猕猴桃的需求,修文县已建成贮藏保鲜库107座,容量1.4万吨,其中气调保鲜库1座,容量6240吨;拥有猕猴桃分拣线4条,年分拣能力达300万斤,其中智能光电分选包装线1条,实现了对猕猴桃的精细化分拣和包装;已培育精深加工企业5家,开发的猕猴桃果汁、果脯、脆片、果酒等走俏市场,新研发的养生健康食品包括富硒含片、籽油、风味水、乳酸菌猕猴桃饮料、猕猴桃饼干等。
标准化:大数据科学种植保障产品质量
修文县还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优势,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和物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系统,实现了“产加销”等环节全程检索、全程管控、追踪溯源,确保100%签订质量安全承诺书,100%落实内检员制度,100%生产有规程、过程有记录,100%样品抽检合格。针对“三品一标”获证企业进行全覆盖监管,现已建成品种资源圃70亩,引进新品种100多个,新建产学研基地两个共700亩,开展节水灌溉、配方施肥、机械授粉等新技术试验,取得了一定成绩。同时开展了修枝整形、优质高产、配方施肥等示范基地建设,共建成县级示范基地110个,市级30个,省级2个。
品牌化:打响知名度拓展市场渠道
随着修文猕猴桃的知名度不断上升,市场不断扩大,现已经成为修文的一张名片,同时也获得了许多荣誉,已培育的区域公用品牌“修文猕猴桃”,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2017年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省著名商标”、“省优质农产品”、“省著名品牌”、“省名牌产品”、“市知名商标”、“畅销果品奖”、“绿博会金奖”、“最受欢迎十大果蔬品牌”等荣誉称号。依托修文猕猴桃,修文县成功创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贵州省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融合示范县”,正在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猕猴桃)标准化生产基地。已培育的知名企业品牌包括7不够、采上果、猕香苑、米小猴、猕露、弥之源等,已实现出口俄罗斯、日本和东南亚国家。
小果大作为拉动脱贫攻坚
修文猕猴桃如今已成为修文支柱产业,在助力脱贫攻坚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到2017年底,修文全县共有建档立卡国家级贫困户2283户5939人,其中:兜底保障户(低保户和五保户)1366户3005人,具备劳动能力户(一般贫困户和一般农户)917户2934人,占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9.40%。按亩均年需用工23.5个测算,2018年全县16.7万亩猕猴桃果园,种植环节年需用工量425.85万个,用工费用按本地贫困户人口长年参与全县猕猴桃产业情况,年人均劳作150个工作日计算,仅种植环节可解决28390名劳动力就业。目前,全县约占90%的贫困劳动力参与猕猴桃产业,其中:自发种植猕猴桃139人(占贫困劳动力5%),在猕猴桃基地就业1615人(占贫困劳动力55%),在加工和销售环节就业146人(占贫困劳动力的5%),通过将土地入股和扶贫资金量化入股猕猴桃产业的有735人(占贫困劳动力的25%)。
修文县从八十年代末期开始种植猕猴桃,至今已有三十年,修文县历届县委、政府坚持把猕猴桃产业作为全县山地特色产业来打造,抢抓省委、省政府将修文列为全省精品果业基地的有利机遇,按照“绿色、优质、安全、生态”的发展原则和“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思路,秉承“不忘初心、坚韧不拔、笃实创新、久久为功”的精神,进一步“扩面、提质、拓链、增效”,正在全力打造修文猕猴桃产业现代农业升级版。
作者:韦阳慧编辑:李易淋主编:李易淋